树英成长2019 | 我是谁?我是我自己
我是谁?我是我自己
被4:52的闹钟闹醒,度过了最煎熬的15分钟,在5:07浑身颤抖地点开portal。看到On behalf of的开头,瞄了一眼句末,是Stern——那个我心心念念了几年的地方,那个在脑中幻想过无数次的地方。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终于等到这句话了”。
没有设想中的尖叫狂喜,甚至没有出房间告诉父母。一个人坐在床上哭到岔气,好像积蓄多年的情感终于得到宣泄。
曾经设想过无数次自己会怎么写树英成长,真到了动笔之时却顿感无力。前前后后改了很多次,总觉得写得像日记本上的个人情绪抒发,远不如学姐学长们的成长。我将申请季定义为我的整个2018年,它结束地既自然又突然。申请季似乎延续了我一贯的一帆风顺,也可能是向来的乐观让我忘记了那些小小的挫折。尽力搜刮着脑海中琐碎的片段,才拼凑出这篇不太合格的作业。
PART 1
“NEVER STOP EXPLORING. KEEP WALKING.”
从有出国的想法起我就确定要去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喜欢纽约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和上海很像。始终觉得只有在高速的生活中才能鞭策自己不停下脚步,也爱在繁华喧嚣的城市楼宇间寻找内心的安宁。我很爱上海的生活,但上海是家,是comfort zone,终究还是会厌烦这一尘不变。一座太熟悉的城市会把人惯坏,我怕自己会想当然地去生活,或是说会被动地按既定模式去生活。我很怕留在国内会走上一条“典型上海小姑娘”的路:考上不错但不拔尖的大学、毕业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组建家庭、过着舒服平凡的一生。会是不错的小生活,但仿佛少了些拼搏的色彩,总觉得人生走一遭如果过得太不用力也有些可惜了。而如果孤身一人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任何家人好友,一切都是未知数,能够像初生婴儿一样慢慢探索。初三时抱着这样的想法,我选择从体制内跳到体制外。现在回头一想,好像终于离自己给自己安排的人生要近了一些。
记得第一次在大姐办公室是刚上十一年级的时候,我说觉得自己上高中进入一个与初中完全不同的环境之后变得更extroverted了,会去喜欢的fashion magazine club当模特,认识不同性格的新朋友,享受在舞台聚光灯下的时刻了,甚至还会主动和陌生人network去找实习。这些都是初中时没有做过甚至都不曾想过的事。然而大姐却告诉我,这并不是我变了,而是这些性格原本就藏在我的身上,只是之前没有机会explore而已。
上初中时别人对我的评价总是“淡定”和“高冷”,无论是家人、同学还是老师都说我“太淡定”。进高中后我可能是无意识也可能是有意识地让自己不再被贴上高冷的标签,朋友对我的评价竟变为了“outgoing”。当然,这些都是tag,听来笑笑即可,并不能说明真实而完整的我。
到了brainstorm文书时,我有些刻意地试图去塑造一个更符合business major的形象。Essay班和Pace姐聊天的时候她问我认为social是一件获得能量还是消耗能量的事情,我当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或许也是那段时间在强行给自己洗脑吧。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我还是会觉得那是消耗能量的事,我会更喜欢和三两好友在一起或是在独处中获取能量。原来,Introvert不等于shy和unconfident,而是更喜欢从内心获得力量;这个tag不再是我的burden,我也更执着地走上了寻找inner strength的路途。
很庆幸,最后我的文书都没有刻意创造人设,能够将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大学。也很庆幸在一稿稿文书的书写中对自己的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
PART 2
“I’M NOT JUST ABOUT BALLET.”
最后,主文书还是没有写跳舞。
从最最开始构思素材,便发现我的人生过于一帆风顺,平静又平凡。用了无数种方法去brainstorm,只能想出芭蕾是最有触动的topic。每跟一个老师谈,都能把她们谈到对我说:“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ballet, but it seems that you really love it.” 但所有人都对我说,你不能写芭蕾,这样的题材不可能写得动人(在这个问题上老板贡献了无数次白眼)。
关于芭蕾的经历和想法过于冗长而复杂,完整地回忆需要个把小时,且我也深知那些琐碎的片段即便用无力的语言拼凑在一起也不能构成整体。七月那天下午和大姐的谈话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将关于芭蕾的所有故事和内心情感告诉别人。从来没想过会被大姐谈哭,以前和她开玩笑说我可能是那个想不出文书题目而急哭的人,但那天我们在办公室待了整整一下午,最后竟都在抹眼泪。大姐是被我感动,而我更多的是将积压在心底最深的情感以泪的介质宣泄了出来。
在essay班写了两个版本的芭蕾故事,写出来才发现只能感动大姐和我自己。任何没有听过我全部心路历程的人都无法感同身受,都不认为那是一篇好文章。写芭蕾的文书总是很小心翼翼,就像是捧着玻璃的八音盒踮起脚尖跳舞一样。因为芭蕾这个词实在是太重了,我无法用文字诠释它对我的意义。可能对于旁人而言它是我的一个标签,但对于我,它是个美丽的伤疤。它记载了我幼时的倔强和不懂事——在三年级停止芭蕾是我十八年来做过最后悔的决定;记载着许许多多的自卑、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同时也记载了数不清的夹杂着泪与笑,欢乐与伤痛的回忆。
写出来之后发现在芭蕾面前自己始终是很卑微的姿态,是逆来顺受、学会接受不完美之中夹杂着一丝resilience和不服输的姿态。但我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编故事,只会写内心真实所感——毕竟连这种卑微感都如此真实。后来在mentors强烈鼓励下把主题换成gender norms之后写起来反而顺畅许多,不再需要偷偷地把自己锁起来一层层剥开内心最柔软脆弱的部分,而是能写出让自己开心自豪的感觉。
到申请季快结束时才知道文书老师们之前非常担心我,由于想不出除了跳舞的素材我曾被列入了写不出文章的“高危人群名单”里,直到申请季结束Kerri和Sarah都还在跟我感叹ballet girl最终没写ballet是万幸。我也很庆幸,最后没有写太过纯粹而fragile的芭蕾。前前后后总共写了近20篇文书,只在UVA的supp里写了最爱的一支芭蕾:Polina Seminiova的《最后一天》,是最爱的几篇文书之一了。文书里没写,大姐也猜到我肯定会在树英成长里写了,没错,这段不那么符合题意的段落一定要强行插入到本文中。
后来我意识到,我之前是把自己困在了芭蕾这个bubble里,给自己的思维设限。还好有不停翻我白眼的老板和我的文书老师们,是他们的鼓励才让我break the bubble,让我学会抛开标签去认识更多面的自己。
PART 3
“NO ONE IS ALWAYS LUCKY.”
4月1号的早上,我收到了第一封来自Stern的邮件,却是Sorry的开头——来自夏校的waitlist。在前一晚睡前刚收完LBW脆拒的我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三月的时候满心想着要和SAT分手,幻想着月底至少收到一封夏校offer来开启完美的暑假。没想到紧接着SAT考砸就是两封冷冰冰的拒信。这才意识到原来我也并非一直幸运,我所相信的“运气守恒定律”仿佛也不那么奏效。
七月的时候和大姐在她办公室深聊了一次。大姐十分严肃地问我到底为什么想要进Stern,觉得自己有多大几率。当时就蒙了,好像一腔热忱都化为了浮在表面上的虚伪的热情。我回答说不知道,大姐说:“如果自己都没有自信那为什么还老是要执着于这个学校?” 我忙辩解道,也不是完全没有信心吧… “那你为什么觉得你有几率进?”“呃…至少…分数达标了吧……”
“学校要的是你的人,又不是你的分数。”
醍醐灌顶。
大姐就是在你麻木的时候一语点醒你的人。
第二次大姐把我带进Toddler’s room,我们坐在地毯上没有再聊文书,她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你就是人生过得太顺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申请季就是你的低谷呢?”
从小就是一个在爱和幸运女神眷顾中长大的孩子,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自己的升学路也是一路顺畅。也正是如此,总是下意识地认为申请季的最后也一定能抱得圆满的结局,都不曾想象过最坏的结果。终于大姐还是点醒我了,让我在Essay班的最后找到了文书的方向。没有大姐这两次灵魂质问,我可能就不会勤勤恳恳地写那近一百稿的文书,把每一篇都改到满意投给心仪的大学了吧。
从小到大都很顺,从没觉得自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过,总沉迷于当一个effortless的人,也常觉得幸运。刚上十年级的时候,从一个几乎没有人考国际高中的公办初中考到世外,学业上没有任何不适应,我便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跳舞和睡觉上。天天十一点前就睡觉的我根本不知道那些早已培养了优秀习惯的同学会在我熟睡的时候完成很多学校学业以外的事。直到十一年级下学期,我才真正尝试动用90%+的努力。那段时间是IB学生最忙,也是我最底谷但蜕变最快的时候。IB 40%的预估分、校内校外的活动、内蒙古成人礼、没考出来的SAT和裸考的SAT2全都聚集在了短短两三个月中。从没想过我的“运气”会那么差,也没想到自己竟能如此鸡血地在房间里贴满写着“1550 41”和各种quote的post-it提醒自己不要过得太轻松。那段时间比十二年级申请季还要累,如果能重来,我绝对不想再过一遍。但现在回想,那是一段心里有着明确目标,时刻深知自己要朝着目标努力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不禁会笑:“原来我也有拼过的时候啊”。
2018是让我发现自己多面性格的一年。我曾相信自己是个effortless的人,曾相信自己是个运气始终很好的人,也曾相信我像所有人口中那样淡定佛系。但申请季将我原本的人设一个个推翻。还记得每次忍不住刷知乎看到别人的profile都焦虑得不行;听到有人跟我申请同一所ED都会无比烦躁;出结果前几周每天都度日如年…… 还有穿着校服就冲进初创公司面试,一连面试三场的第一次求职经历,抱着nothing to lose的心态成为了最年轻的实习生……这一年,变得更情绪化,认识了好胜心嫉妒心,也尝到了努力换来回报的甜头。若不是曾在本子上记录下那些刹那间的心情可能早已被抛在脑后。原来这年感受了那么多——被超越的不甘,对自身惰性的自责,初识不公平的愤怒;亦有看到成果后的踏实,对镜审视自己的清醒,深夜合上笔盖后的充实。
对我来说,看到好消息时的第一反应从“I’m so lucky”到“I deserve it”,可能是种成长吧。
但我仍相信,没有哪一件事或哪一个刹那可以标记一个人的成长。大人总爱问小孩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可是怎样才算是长大?我们都不会因为申请季结束,十八岁成年,或是从梦寐以求的大学毕业而停止成长。我想,只要在探索世界和了解自己的路途上不曾停下,成长也不会停止。
PART 4
LOTS AND LOTS OF THANKS
说来有趣,从还没踏进树英起我就百分之七八十确定自己要加入了。从公众号初识树英,当时看了吕东宁的树英成长,一看学姐人美进了Stern还是世外的,心里便已默默做好了决定。也到访过别的中介,但那种过于鸡血的教育方式显然不适合我。十一年级开始的时候作为丽园路第一位新生来到了树英,当天和老板在沙发上短暂的聊完后晚上就决定加入。还记得老板的第一条微信回复是“我们也很希望你来+标志性爱心”,事实证明来对地方了。
@老板
首先要感谢老板。第一次见面我告诉他我的梦校是Stern,老板便说“可以啊,那我们就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吧”,于是我们的缘分便由此展开。他总是时时刻刻能给人安心,同时不忘时刻施加无形的压力,总让我觉得“不能辜负老板啊”。最感动的便是写Why Stern的时候,改了无数个版本还不满意,濒临崩溃的边缘老板一通电话打过来总能让我思路清晰很多。
不得不说老板太像个同龄人了,正如很多篇树英成长都提到的那样,老板是个完全融入学生群体、essay班每天抢我们饭吃、喜欢撮合学生、喜欢翻白眼、喜欢秀学生秀女儿、喜欢朋友圈刷屏的和别的中介非常不同的老板。但同时老板又是个超暖心的奶爸,有这样的父亲yixi一定能在充满爱的家庭下茁壮成长。最佩服老板的两点,一是他总能给我提供人脉,让我认识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从拉群结识学姐学长到做Walks of Life到找实习,老板真的为我创造了无数机会去认识优秀的前辈,让我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会network。这也是树英和别的中介最大的不同吧,称树英为中介总觉得有些过于功利,最珍贵的便是树英人之间的联系与传承。非常佩服老板能把树英做得那么有spirit,这是老板最厉害的地方。除此之外还很佩服老板的执行力,无论是帮我邀请嘉宾做分享,还是不断地创新“树英人毕业了”“走过申请季”“校友会”等等去构建树英家庭,甚至只从学现代舞这一点就能证明他的成功离不开超强的执行力了。我想,如果dtr这样用心做教育的人去开个学校,学生的school pride一定比trojan还强吧?
@大姐
前文对于大姐的描述侧重于她的威信和理智了,也的确,申请季刚开始的时候大姐的气场总是让我有些小怕的。倒是申请季一到结尾,大姐才一下子变身小孩子般可爱(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大姐就默默羡慕吧)。大姐对我而言像妈妈一样,既有着鞭策我的威严,又是个能无话不说的朋友。
To大姐:和你的小细节印象都很深刻,除了essay班那两次直击心灵的谈话,记得第一次定school list的时候你直接拿着我的电脑砰砰砰打字,让我无比有安心感甚至惊喜于你给我添加的学校;第二次定的时候你边开车回家边和我打电话讨论;记得有一个你心情糟糕的晚上给我发来的微信;出结果前一晚把你吓到,第二天第一条微信发给你你好像有心灵感应似的醒来;还有你拉了个“小仙女群”成天找我们玩也是太可爱。这一年过去,终于不再会给你传递焦虑,希望现在能给你分摊掉一点压力吧。作为曾经一起stress eating的好伙伴,真心为你减肥成功的毅力感到无比佩服,当然,现在我们可是一起健身逛街吃肉的姐妹了哈哈哈。
To Sarah:
I am so glad to have you as a friend and a mentor. I remembered the day we had a one-to-one brainstorm in your office, where we drew all those colorful things and shared funny stories. You said you can’t forget my bread story, and I remembered clearly your strawberry backpack! You are so cute, passionate, and optimistic. Every time after talking to you, I always feel much happier. Thank you for bringing joy and love to me. And now that I am your slave, I’ll be happy to work for you and learn how to be a good mentor like you. Please come to Shanghai often, or NYC, and let’s have lots of fun!!<3
To Morgan:
Thank you Morgan for giving all those advice on my essays as well as having lots of mock interviews with me! Your advice on interview and your encouragements really helped me a lot.
Next time when I come back I’ll bring you some Cheez-its, but don’t forget to adopt a healthy lifestyle lol!
To Kerri:
Thank you Kerri for going over my essays and pushing me to my limits! I was so stressed out during the essay writing season, and your comments always dragged me out of anxiety. Thank you for recording videos to revise my essay, which is absolutely the sweetest thing ever. So glad that I eventually landed on the right topic that both of us like, and that would’ve never happened without you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To Jaime:
Jaime, I don’t know whether you’ll have the chance to see this or not. But I have to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endless help and support during this application season. All my essays were saved by you, I couldn’t have done anything without your help! You are so sweet and supportive, and I felt like we are sisters since you can always easily get what I wanted to say, even though I didn’t explain well. I really enjoyed the brainstorming and writing process with you, when we discussed about gender issues, my love for ballet.etc. I’m so glad that I was matched with a mentor who really cares about my passion. I also remembered how happy I was when receiving your cute comments and hearts in the bubbles. I am so lucky to have a mentor who not only pushed me to think deeper but also shares the same value as me. Thank you again!
To树英的老师们:
随时可以投靠的大长腿佳易姐;有缘都在徐汇读过书,据大姐说长得很像我的璐璐(瘦版我);可爱又认真,申请季帮了我很多忙的慧玲;一直麻烦她帮我做推文做报名表的Tina姐;为我DIY手绘大红唇毕业照的007…遇到你们真好!申请季离不开你们,谢谢你们的帮助和陪伴。
在树英认识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朋友,且这些优秀的人还同时具备有趣的灵魂。有些人很早便相遇,也有些人到申请季快结束才渐渐熟识,颇有些相见恨晚。不得不说,树英的小伙伴们是申请季的宝藏,每次一到树英跟大家聊聊天焦虑的心情就会好很多。
首先要To我的王小姐:我的Tufts姐妹花,我的Walks of Life co-founder,literally一起走过申请季的好伙伴——祝你十八岁生日快乐!
王小姐是个闪闪发光的人,芭蕾和花滑那么厉害,执行力和责任感max,researching skills满分——连我的大学宿舍都是她半个小时帮我画在map上分析利弊选出来的。还记得当时我跟老板说要找partner,老板二话不说就把在上workshop的你叫过来跟我认识。原本还以为又是他随口一说,没想到我们从此结缘。在熟悉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彼此的共同点,到了申请季尤其最后一周的时候,我们的缘分仿佛达到峰值,一边分享焦虑一边疏导对方,最后几天我们甚至像在过着平行世界的生活,学校里发生的事和心理活动都一模一样。你是唯一一个可以relate我当时的感受,并且是我见过最真爱ED学校的人了。
从一起做Walks of Life,到现在一起教workshop,我们的组合总是那样默契,仿佛你在身边的时候我都更有底气一点。认识一个能玩能约饭很能聊得来的朋友是幸运的,而一个不但能一起跳舞还能一起完美合作的靠谱伙伴,你是唯一了。在你的影响下我都爱上Grey’s Anatomy了,现在你不能在workshop上开玩笑说我肯定不爱看了吧。我们已经一起上过大师课、尝试过尴尬的现代舞、拍过毕业照、过了十八岁生日、为bio熬夜并且终于和它say goodbye、吃过两次你最爱的牧羊人派、隔着黄浦江还一周见过三次,期待接下来兑现那些咖啡店/圣诞假/乘火车来看nycb等等的约定!
你说你很能relate我想出国的原因;你说碰到困难时就想想以后考医学院要经历的各种挫折;你说每次熬不下去的时候就想想以后想成为的样子,你浑身散发的光芒总是能照耀着我影响着我。每次看Christina Yang那种闯劲就想到你,认识你真好,愿你始终怀揣梦想,继续发着光坚定地走下去。
To Ellie:
好可惜essay D的时候没认识一下,到申请结束才熟起来,但从变成同事后见面频率几乎每周一见,约了好几顿饭了。从Essay班同学到同事到姐妹,情投意合的人熟起来只是需要契机。Ellie是个很温柔但很厉害很酷的人,当老师总是超级负责,为你的学生们感到幸运,总想说你应该读个education造福社会;又是个超级暖心的人,送礼物也太戳人了,你送的包装袋我都舍不得丢掉;是个吃饭很难做出决定的“随便girl”;不但双商很高很会说话还是个土味情话大王,每次隔着屏幕都能一起笑出鱼尾纹。还有,Ellie真是超级自律,最近为了考AP微信都不上了,这么努力的宝贝要注意身体啊!已经可以脑补出你以后工作狂的样子了(温柔女强人)。Vandy is so blessed to have you,希望你不要吃太多炸鸡,留着胃口多来东部找我们玩好吗!
你说要我形容一下你,那现在告诉你吧,我心里的答案是:一个温柔随和但内心充满力量的人。就像你给我的生日祝福里写的一样,“the subtle change of name tag is more than the remarks, but months of laughter, happiness, tranquility, support, and most importantly, love.” 相见恨晚但其实不晚,以后不管遇到什么都可以互相倾诉,想想都令人安心。
To phiphi:
一起度过申请季的除了Evon就是phiphi了,想起来菲菲是我认识的第一个2019er,第一次遇见还是在17年USC reception帮忙的时候,第一印象觉得你好高冷,才没想到是个这么可爱搞笑的大宝贝。还记得当初我们一起struggle passion story,在幻想中开了无数公司;你指着矿泉水瓶一本正经地跟我说遇到了“瓶颈”,让写不出文章的我瞬间笑爆;我们一起琢磨着UCAS的申请也算扶持着一步步走过来…这些高光回忆一个个从脑海中蹦出来让我写着写着又笑了。我们share的passion和兴趣总让我觉得如果我们在一个学校可能会成为整天粘一起的姐妹吧,没在一个高中读书太可惜了。不过就算不在一个学校,也可以春假出去玩甚至是以后当business partner一起赚钱一起实现那些美梦哈哈哈哈。会想念你可爱的酒窝!
写着写着篇幅太长了,还有一些感谢和遇见想要简短诉说。
首先要shout out to my slay slave family! 同样是feminist的雨桐、两位靠谱的大厨本杰明和班长都是一起工作一起头痛改essay的同事情谊了,遇到你们这些认真负责靠谱还能一起玩的同事很快乐。还有貌似只见过两次但却像认识多年的Lulu,很喜欢和你聊天,真的很CMC girl了哈哈哈,暑假要再约呀!还有慰问我们买奶茶留note的甜心Lily,去nyu以后一起跳舞吧!还有方总,没有一起经历申请季有点可惜,但少了点来自满分男孩的peer pressure也或许应该庆幸。不多说了,祝你GPA4.0实现哥大梦同时不提前得阿尔兹海默症,明年纽约见不要咕咕哦:)
还有Essay D的“丽园姐妹花”们,特别爱小孩也特别温柔的仙女Yuka、想预测台风灾难的快乐源泉涞涞、爽朗且有气质的艺术史美女Helena、选校list几乎一样并且收割了无数大offer令人羡慕的蛋蛋、温柔的北京女孩Sarah,可爱的酷女孩思思,和你们这些有着不同理想的人一起度过的十天是那个夏天很开心的记忆;还有帮助过我的学姐学长们比如Gisele、Shirley、Pace、Ciao等等,以及所有来不及提到的名字,遇到大家真的很幸运。
最后还想借这个机会感谢在初中和高中遇见的几位女孩。首先是闭着眼睛都知道会读这篇文章的初中姐妹,谢谢你自始至终都对我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一起过了七年的生日种下无数的回忆,眼睁睁看着对方在一点点长大。还有高中的三位姐妹,每天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还多,总是能创造出无数的快乐。能在申请季这种竞争压力极大且存在不公平的状况下交到这么好的朋友,还有什么不感恩的呢?和你们的友谊可以说是我高中三年最大的收获,希望以后还能够一直约出去玩,能够“毕业旅行”很多次。
虽然People come and people go, 但还是很感谢每一个帮助过我、陪伴我走过一部分人生之路的人。
从写下这篇树英成长的开头到现在已经过了好几个月,从2018到2019,从十七岁到十八岁。这篇树英成长姑且算是给十七岁这年的自己的一个总结。
“我是谁?”“我想成为谁?”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复杂且不断变化,我至今也无法给出答案。但我知道,我想成为我自己,并且会为我是我自己,我终将成为我自己,而对这个世界心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