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东宁: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序言
2014年9月,学生会宣传部部员面试,“专业知识普通,执行力未见,领导力未见”,我落选了。
2015年4月,经过三轮竞选与巡回演讲,我成了学生会史上第一个“空降主席”。
2014年10月,学生公司社员面试,我发挥正常,受面试者推荐,可晴天霹雳,一条谣言,我被取消了资格。
2015年9月,争取来的第二次面试机会,一年的不懈努力,我被任命为学生公司新一任CEO。
2015年1月,我收到了NYU Stern夏校的拒信,半只脚都没能踏进dream school。
2017年2月,EDⅡ结果公示日,所谓咸鱼翻身,我竟成了NYU Stern Class of 2021的一员。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是我曾主办的一场慈善晚会Echo Charity的主题词,我想,这也是对我的高中生涯和大学申请道路最好的诠释。
正文
斯坦福大学创意课教授Tina Seelig曾让她的学生们撰写一份Failure Resume,鼓励学生“learn from failure and fail in order to succeed”。既然在文书和简历里也吹逼吹够了,那就让树英成长成为我的第一份Failure Resume吧。
Failure No.1 Peer Pressure and Peer Relaxation
“聪明人是看着别人掉进坑里自己学会了如何跨越沟壑,只有傻子非要自己摔一跤才能长记性!”是我爸众多碎碎念中的一条。不过在申请这件事上,我就成了这个“傻子”。不知道为什么,2017届世外的标化成绩实在是不尽人意,申请季迫在眉睫,整个学校2200+的分数却屈指可数,我好像就是在这片惨境中找到迷之自信的。高三暑假前的我可以说是个活在梦里的人,初三想辍学去稻城亚丁开温泉;高一宣称自己要考哈佛,底线是哥大;高二突然迷上广告,想拍商业广告充当申请材料;Essay班的前一天还觉得自己是个可以拿着IB成绩单躺进前20的人。不过我的一切臆想结都在树英Essay班的第一天,彻底粉碎。记得Essay班开始时,我拿到了树英内部一张标化分数对应录取学校的表格,而我的分数对应着…………XX大学!(某50名的学校)更致命的一击是第一天essay班结课时偷听到旁边的朱禹同问管天悦“你2360?” 管天悦:“恩,你呢?” “ 朱禹同:“我2340。” 当时在一边默默听着的我心中纵有一万匹草泥马崩腾而过,在学校里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在此时此刻好像一秒崩塌了,我大概就是个垃圾吧。
我们三个钻到钱眼子里的人就这样成了朋友,虽然说不上是无话不谈,但个体间的差异让我们总是有很多话好聊,有很多故事想要分享。记得有次和管天悦闲聊,他突然开始给我传授他黑暗的SAT刷题秘诀。十几年来一直觉得自己已经算是那种最努力最拼的人了,但听到他是怎么备考的,突然发现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标准化考试不适合我这种粗线条的人”,没有好结果的原因就是自己付出的实在是太少太少太少了。比我聪明的人都比我更努力,那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倾注全力拼上一把呢?
在这两股树英巨大的peer pressure的刺激下,我便开始了暗无天日的刷题生活,不,没有生活,只有刷题。九月托福,十月SAT,十一月SATⅡ,十二月再战SAT,期间还夹杂着学校的四次IB考试,和马不停蹄的文书修改。本该花上三年完成的事最终还是堆到了申请季的最后四个月,虽然真的很苦,但我并不同情自己,这便是我犯下的错误的代价。Peer pressure是人们的老生常谈,但这背后所认同的逻辑却是错误的。我们永远不该用别人的成败衡量自己的水平,一个真正有理想、有实践力的人是有富有远见的,他会去主动去了解想要达成自己的目标需要付出多少,然后坚持按照这个标准去努力,而不是因身边的人差而怠惰,因身边的人好而勤奋,因为无论身边的人比我好还是比我差,对我和我的理想而言都没有任何意义。
Failure No. 2 Resistance to Loneliness
我是一个害怕孤独的人,不喜欢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担心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而不合群,如果看到别人都成群结队我却落着单那我可以委屈一整天,总之,所有社会性动物最典型特征都集中体现在了我的身上。从幼儿园到高一,我的身边都有一群如胶似漆的好闺蜜,每天一起笑一起疯一起做傻事,友情简直是我生活的必需品。高二那年可以说是我第一次尝到了孤独的味道。
高中是我飞快成长的三年,飞快到每隔一个月就会觉得一个月前的自己是个傻逼。我从一个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白日梦想家变成了一个心比天高的奋斗者。我开始嗜“分”如命地学习,希望好成绩能让我有资格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让人生来选择我;我开始想要成为一个领导者,争取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甚至,好像连垂涎已久的韩剧和游戏都提不起我的兴趣了,我反倒更愿意看些书、看些自己不懂的东西来提高自我的认知水平。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好像越来越不一样了。高二时身兼多职,每每放学朋友结伴回家,我都忙于学生会开会、学生公司包装产品;到了高三申请季更是每况愈下,作为一名IB党,一天80%的时间都被学校的课堂与作业填满,而树英对于文书修改又抓得很紧,我也有幸遇上了一位靠谱负责的文书mentor Brittany,每天邮箱里铺天地盖都是她发过来待修改的文书,所以只要一有空我就把自己关在学校的小教室里写文书,也是不知道错过了多少局狼人、多少条八卦、多少次聚会,以至于很久以后朋友激动地对我大叫“我抽到ssr了!”我也一头雾水,因为我根本不知道ssr是个啥。墨菲定律大概是真的,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不合群的人。
一开始我很慌张,孤军奋战的寂寥感充斥着我每一天的生活,看不见尽头。我犹豫并坚持着,渐渐地我的生活真的有了起色。进高中时35分的IB成绩如今已稳定在了41分,高一时被分到英语C层的我,托福竟考到了115,SAT也终于跨过了1500的门槛,有朋友和我说“你正在一点点实现自己吹过的牛逼”。而当我终于摘得我最想去的NYU Stern的offer,三年的时光在在这一刻幻化为了一个缩影,我没有必要为了合群而成为一个追逐热点的人。
“走自己的路”说来容易,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因为没有人想被贴上“另类”的标签。我感激这一段与孤独为伍的奋斗时光,让我对自己到底是哪种人、以后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等许多本原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与认知。我不再担心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也不会再因为别人都在做同一件事也无谓地去做这件事,因为我不需要踩着别人的脚印生活,我相信金字塔顶端的成功者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节奏。
用一句南森船长的话作为本段的结尾,“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我,因此人类需要不时的孤独与沉思。”
Failure No. 3 To Compete or To Cooperate
“所以你到底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不知道已经是Essay班的第几天了,小教室里,王悦和张航伟翘着脚斜眼看着我,我突然猛地一拍桌,喊出了一个名字。说来搞笑,但我就是这样找到了personal essay的主题。
我的主文书用举步维艰来形容真的一点也不夸张。前前后后大概写了有五六个version吧,这个version不是说文章的写法不同,而是连故事和主题都千差万别。一开始想写我和钱的故事,后来想写我的广告梦,再后来想写自己的女权意识,再再后来想写我和乞丐的故事,再再再后来又想写钱了(我的本性又暴露),直到听到了王悦的问题,才猛然想起这位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我性格的朋友。
我的生活中一直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可以说是最好的朋友,也可以说是最大的竞争者。而正是这段与竞争者为友的经历让我想要成为一个强者。因此我主文书最初的主题就是strength- where does strength actually come from? 虽然文书最后的结论落在“Strength doesn’t come from anyone else; it’s all about yourself.”但当我把这篇洋洋洒洒写哭自己的初稿送到大姐和美丽姐面前时,她们都笑着吐槽到,“很酸,字里行间都是嫉妒”,Sarah也说“It’s like an elementary school fight.” 搞得我很尴尬。
在思索怎么把这段rivalry写得既有真情实感又不显得自己小肚鸡肠时,我也真正开始思考竞争与合作的二元关系,无意间我点开了一位服装创业者的博客。当看到一个与她的品牌十分相似的产品上架时,她开始焦虑,彻夜无眠。她订购了竞争公司的产品,不经意间不断期许着该品牌服装质量差、舒适度低,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品牌。而当她意识到自己对竞争者负面的期许后,便开始反思究竟该如何面对竞争、如何与竞争者相处。博客结尾的一段话赋予了我极大的灵感与共鸣。
“Leaders, innovators and creators change the world by inspiring and looking to the world around them for inspiration, not by putting down, wishing ill and trying to prevent improvement. What if instead of seeing our competitors as competition in the sense that only one of us can win, we view them as sources of inspiration and as a challenge to improve ourselves?”
有如茅塞顿开。我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文书的思路,也找到了生活的思路。竞争是无论在什么社会群体中都无可避免的,而想要成为强者并非意味着击败每一位竞争者而一枝独秀。今天的商业社会盛行着共享经济,而人与人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也是相互转化的。我希望日后的自己能在竞争环境中热烈地生存下来,懂得如何与竞争者合作共赢。申请季前的我可能很难想到一篇650字的文章竟可以解开我多年的心结,给我带来如此多全新的思绪,我想,叙写“the event that marked your transition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的过程也是我的第二次成长吧。
结语
最后,关于我的冰块脸…
我是一个非常非常慢热的人,不善于表达感情,不喜欢多说一句废话,也说不出矫情好听的话,笑起来的时候好像大家还都不觉得我在笑(which is很恐怖),于是来树英之后就多了个“冷漠脸”的新绰号。记得除夕晚上给DTR发“新年快乐,这一年多谢你。”还收到了“天哪,从你嘴里,真的…”的回复,让我瞬间觉得做人好失败。两年来平时去树英次数很少,和各位老师的交流也不多,所以想在树英成长的最后我真的想感谢每一位树英的老师和朋友。虽然可能永远不会说出口,但我会一直记得和大姐聊哭的那个下午,陪我一起制定标化刷题计划的凯音老师,主文书final以后还和老板吵着说觉得太普通老板秒回的电话,圣诞节还在帮我改EC的Daniel,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和学长学姐。申请季是一个发掘自我、反思自我的过程,而树英是一个愿意接纳全部的我,让我可以敞开心扉的后盾,相遇即是缘,感恩我的申请季,我的十八岁,有树英,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