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5 | 幸好幸好,有树英为伴
2013年10月10号,我来到了树英,荣幸的加入了树英2015的大家庭。
2014年12月15日,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在树英的申请季伴随着我的dream school Emory University录取就此结束了。
在这复杂烦乱的一年里,幸好,真的幸好有树英相伴。在来树英之后,很多同学都问我树英是什么?我以前也有着同样的问题。初来乍到,除了绿意盎然的装饰和气质与众不同的老板,当时的我觉得这里与其他中介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我心底我相信时间会给我最满意的答案。
经过燕妮姐的介绍,我第一次融入树英是十月的SAT班。那时已是高二,刚开始接触的IB课程逐渐显现出威力,而当时在树英的SAT强化班课程占据着整个双休日,可谓忙得不可开交。来树英上课的同学都知道在SAT课最令人头疼的便是默写,猴哥词汇已是力不从心,但是巴郎3500要不低于80分就如登天。每次不通过都要留下来重默,但是幸好,我们有助教。李镇与杜佳滢是2014届的学姐,而大一届的同学当助教正是树英的传统。两位2200大神自然在做题技巧和考试经验上帮了我很多。DTR还用心的开了一个SAT阳光班,我认识了助教芝加哥大神季国臻,Rice2400学姐吴欣远和世外NYU stern学姐张奕彤。三个学霸更是多次加班陪我背单词做练习。只能怪那时不争气不努力,模考分数永远提不上去。
2014年的一月份我的SAT首战1690。
这是个不出乎意料的成绩,对得起我的不努力。于是我跌到了人生的低谷。而人在失落至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封闭自己。我无法面对三月份的托福和五月份的又一次SAT,以及树英。一连几个星期我都选择窝在家里,直到我妈把我拽去了树英面对DTR,我第一次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三月托福还要不要考?五月SAT还要不要考?我觉得我都没时间准备。”DTR狠狠骂了我一顿,“总是担心,总是拖。你不去尝试怎么会知道行不行”。一语惊醒梦中人,管他什么担心没时间准备,只要有可能,自己努力去做就好了,Some call it idealism, we don’t. 在一次一次刷TPO,一次一次背单词,和一次一次问学长学姐语法问题后,三月我托福终于上100了和五月份的SAT我考上了2000。这固然是喜事,可是却也再次激发了我的拖延症和过分的自信。在一个暑假的浪费时间中,我成为一个合格的procrastinator,甚至至今还会影响我。暑假前早就写好的long essay初稿,一个暑假都没有完结。本来打算写的EA,ED和UC文章也没怎么动。基本所有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想去做也不愿去做某件事,觉得还有时间,却总是会在来不及时感到深深的懊悔,但是不会去改正,这懊悔又有什么用,以后还会再拖。树英一封一封催Essay的邮件也使我越来越烦躁,mentor那满满红色的让我改的地方我也无从下笔,暑假作业也是负债累累,我选择了逃避,再一次放松自己,却苦了以后。但是感谢DTR在那时相信我,也要谢谢江姐对我的肯定,我成为了8月暑假最后一个班的托福助教。这次经历,不能再累,十五天早起晚睡,但是却让我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和蒋爷(一个很出色很负责的2015er 蒋一洋)搭档,我们每天讲题,默写,布置作业,给家长发短信,写助教总结等等。在和10个学生度过了15天充实的托福课后,我渐渐体会到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努力后的甘甜。We have to do what we have to do. 并且当助教的日子认识了更多树英的小伙伴,大家一起互相鼓励,一起讨论选校,一起讨论文书,一起school research对我的申请受益匪浅。还记得张之捷批评我还没school research就瞎选学校并教会我他的方法。
然而九月开学后,高三的IB使我再次濒临疯狂,EE,IA,月考等等。很多同学,essay有中介写,系统有中介注册填写,什么都有中介搞定,过的很轻松。钱给中介就是让他们承包你的申请这样的想法在我脑海里萌生。而我却要自己写文书,自己注册帐号,自己寄纸质材料。有人嘲笑着说,你到底有没有中介。我开始怀疑树英,没错,我在那时开始怀疑这个地方,他实在和其他中介太不一样了,我为什么不找另一个地方让自己轻松,让自己享受生活。当DTR强调这是我们的申请时,我却不以为然。
但是时间会给出真相。在11月1号前完成十几篇EA、ED文书和所有ED、EA提交后,我体会到的不是想象中的累,而是对自我全新的认识以及一种难以形容的成就感。当身边的朋友开始抱怨中介的语法,瞎填的资料时,我突然发现树英看似”不管不顾”的模式,才是对我最宝贵的锻炼和成长。树英所能做的只是最基础的帮我找到最好的mentor帮忙修改essays,请来超棒的老师和我一起brainstorm,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教我们填写各种表格,然而剩下的事的确应该留给我自己,这是我的申请。每一篇essay都是对我自己人生的再次评估,找到我的价值,也反省我的错误;每一个申请帐号的填写,每一封DHL的寄出,虽然看似简单,但又何尝不是一种经历和锻炼。正是这种不同于其他人的申请,把我从一个依赖别人的小孩渐渐带上成长的路,渐渐学会独立去完成自己的事。并且,不得不提树英永不停止的活动,树英career,peer editing,各种分享会和各种实习的机会总是让我感到一个集体的力量,作为一个树英人的自豪。不言而喻,这些活动在申请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终于能听见有人说,“戴爷,好羡慕你。”
没错这就是树英,看了很多人的树英成长,想必大家也都是想说这句话:幸好幸好,有树英为伴。希望,能继续传承我这一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