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6 | 一蓑烟雨任平生
关于标题
标题取自苏轼的《定风波》,也是我在申请季学到最大的一课。在文章开头,为还在准备下一轮RD申请的好朋友们,未来即将申请的朋友们,加油鼓劲。
关于树英
我来树英的时候比较晚,大概是高二下的两月份左右。当时的我对留学顾问十分有戒心,因为之前也接触过一些来我们学校宣传的留学顾问和中介,并不是非常喜欢。直到来到了树英后,我对中介所有的偏见开始了转变。
第一个吸引到我的是树英的那面植物墙,上面挂着满满的感恩信,让我有一种家一样温馨的感觉。第一次跟DTR面谈其实和别人的经历相比,还挺平凡的,没有过多深入的聊天。真正改变我对树英看法的其实是后来寒假期间情人节当天的树英宣讲会。宣讲会给人的感觉,非常耳目一新。之前的接触顾问都是从老师的角度了解,但在树英是第一次认识到一个申请者的经历。从当时三位树英学长学姐的经历分享,让我很真切地了解了树英带给每个人的成长。而且,相比很商业化的其他一些顾问,树英更有人情味。人情味,是的,人情味是当时的我非常看中的一点。所以当时在宣讲会结束后,就很坚定地和树英签约了。
在过去树英的这一年,特别高兴也特别感恩认识很多人。特别是Essay班的时候认识的去了Boston College的玛思齐学姐。学姐这一路上帮了好多。我说我要选校了,她说选完给我看。我说我选完了,她说快给我看。我说我写了篇渣文,她说给我看。我说我写篇惊世奇文,她说给我看。总之她去BC之前一直都会给她看。后来她上学了看她天天也要忙到很晚睡,就不太好意思打扰她。莱斯offer的邮件来的猝不及防,第一件事就是和玛思齐发消息说。两个人都紧张炸了哈哈哈。最后能有个好结果真的特别要感谢学姐的帮忙和一路来的支持。
树英真的有很多很棒的人,谢谢戴祎弦送我的心想事成耳机防尘塞,谢谢做SAT助教时班级里的朋友们,谢谢暑假一起参加活动的蒋嘉曦,苏凯妮,谢谢我们essay班的同学们。能和大家相识相遇,很珍贵。
关于Mentor
Kerri真的一路过来帮忙很多。到了申请季才真真正正体会到文书的重要性。Kerri身上所承担的责任之大可想而知。其实每次给Kerri发邮件都很紧张,因为一份邮件给Kerri就是一份负担。总是把自己的文章努力改到构思完全了,写的还算工整的,才敢发给Kerri。我文书是比较拖的,一部分是因为自己写作习惯不好,不喜欢出rough draft,一个就是要把idea在我自己脑海里过好几遍才敢发给Kerri。尤其是我的long essay,第一稿写得非常不好。当时DTR要我发给Kerri,我扭扭捏捏了好多天。几天以后收到Kerri回信的时候还很胆战心惊。但是点开来超级感动,我记得Kerri给我第一稿的文书附了好几千字的指导,还有很多很多的批注。一稿来一稿去,Long essay一点点就成型了。我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么多年在体制内教育的语文都不知道在学什么,感觉Kerri一点点给我梳理清楚了写文章的思路,让我明白了写什么,怎么写,怎么表达。(当然在文书基本都写完了以后遇到了学校里的陈雄老师,头两节作文课令我大开眼界,这是后话了)其实每次点开Kerri的回信,心里都很紧张。一方面是想得到Kerri的肯定,另一方面在面对Kerri的批注总是感到很羞耻。我文书写的不多,基本都是自己brainstorm,会花很多时间去寻找一个好的idea,然后写下来交给Kerri。
Sarah也帮了我很多忙。Sarah在看我主文书的时候就说,看我的文章太累了,因为idea太多,又挤在了650字里。她这番话当时就让我豁然开朗。后来在Sarah一点点梳理下才理清了思路。
关于困难
申请路上,有很多的困难,而这个当中最大的拦路虎是啥?
不是标化
不是文书
不是活动
不是面试
其实是做选择。
读啥好呢,选啥大学好呢。这几个问题真是烦了我好多年。
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往往决定人生很大的走向。整个高中其实都在学什么这个问题上寻寻觅觅。高一的时候考虑要读环境类专业,高二说要读工程,然后是计算机工程,然后是计算机科学,然后现在又决定未来要去读法学院。现在回想过来,就这个问题来讲,读什么,是寻找自己的一部分。整个申请路上,真的就是在寻找自己。在树英,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在陪你去寻找这个答案。而在做这些选择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要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这些因素是非常现实的。我能考出来吗?我有这个时间吗?我有这个经济基础吗?这些问题,太现实了。出国的学生就是在做这些一个一个选择的时候,独立起来的。这些选择,让我有所舍取。而这些舍取,有时是很残酷的,让我认识到,世界多大,而自己有多小;也认识到,世界再大,也有我这一部分。
后来啊,我决定,与其犹豫,怀疑自己的选择。不如先去享受它。当我决定学什么,做什么,我就当做自己一辈子都会去学这个,做这个那样去努力。这个世界总是会眷顾努力的人吧,哈哈。
关于家人
申请路上,少不了和家里人的争吵。
我和父母吵的,小到锁上房门,大到提着箱子一个人住到学校里,周末还准备睡在同学家地板上。不但和父母吵,还要和我姐吵。我姐因为在美国读书最早给我介绍让我去看看美国的文理学院,我就是“我不上我不上我不上”,到最后不欢而散。但真的,不单单说这一路申请路走过来,还有这一路十八年走过来,时时刻刻都要感谢家人。十七八岁的我们,开始有了质疑家长的念头,这是很正常的。但十七八岁的我们,也开始听得进道理了。也给家长们一个劝言,家和万事兴,有话都可以好好说。
我觉得也很难得可以有机会在这里好好感谢一下爸爸妈妈,平时不太有机会的。
我家有两个小孩,我姐和我。父亲母亲在我这一代的家长,算年龄很大的了。但面对眼花缭乱的出国信息,他们两个还是愿意努力积极去参与。尤其是妈妈,每天都捧着iPad看各种各样的家长群。看不懂英语,她愿意开google翻译,愿意背拼写。我一直和她说,别看了。天天看iPad,对眼睛多不好,这些消息也没那么重要,不知道也不会有多大事。妈妈不肯,她总是尽她所能参与到我的大学申请里。老板在群里说话,第一个回的总是她。这一路走过来,和妈妈吵的最多,也笑得最多。每周五回家都会和妈妈说,别管我,我自己搞得定。但其实妈妈说的我都听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今临行的我,满载都是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
和爸妈吵的最大的一次,我啥也没带就住到了学校里,决定周末住在同学家里,准备回家拿上衣服就走人。我一回家,妈妈就对我劈天盖地地一顿骂,说我反了。我顶两句嘴,拿着衣服装着箱子就准备走。我妈搬出她一如既往的话“出了家门就别回来了。”我那天也是真上了头,走就走。我妈就问我,晚饭吃了没。我说,不吃,随便吃,又不会死。我妈说,吃碗面再走吧,妈妈给你下面,去别人家吃啥呢。我当时心一软就答应了。这辈子,面也吃过成百上千碗了。这么多碗面里,这碗面排行第一。十一月底的大冬天,人都冻僵了。妈妈盛上一碗热面,我坐着吃,她在我背后看着我吃,和我说话。我听着她说,眼泪就滴进了面汤里。妈妈说,你别走了,住家里吧,哪里能比家里好呀。我心再铁,能这样对自己妈妈吗?我就答应住下来了。
第二天早上,我爸一定要送我到地铁站,我是相当拒绝的。站在地铁站门口,爸爸又和我聊了很多。那一天我才真正体会到母爱和父爱的区别,也才真正体会到身为父亲,身为家庭中的男人,需要负担的东西。母爱是无条件的,母爱是温柔的,母爱是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的。父爱不同,父爱是现实的,父爱是刚毅的,父爱是在关键时刻背后支撑住我们的。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是会伴随孩子一生的。浅的来说,是物质的,是让你吃得饱,穿得好。深的来说,是精神上的财富,让你爱学,好学,学得到,学得了。更深的来说,是观念上的,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我的爸爸妈妈,也许没有傲人的学术经历,没有可怕的物质资源。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给我和我的姐姐搭建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家庭。他们理智且有节制的爱让我们永远都是“亲亲一家人”。在这里很想借这样的机会感谢家人为我做的一切。儿子我也十八岁了,成年了。莱斯大学的offer也算给我人生第一个阶段画上了一个不错的句号,爸爸妈妈,还有姐姐,谢谢你们,我也要出行了,我也要为撑起这个家庭做自己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