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7 | 树英的树

 In Student Reflections

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他有点儿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轻轻地吹着。种子问蚯蚓:“外边是什么声音?”
蚯蚓说:“那是春风。春风在叫我们到外边去。”
“外边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
“不,外边亮得很。”蚯蚓一边说,一边往外钻,“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
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孩子也在唱歌。种子听见外边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
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忽然一亮,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

上面这段话节选自我的小学语文课本,用它来形容我在树英的成长再合适不过。

 

树英初印象

在这个混凝土拔地而起的时代,每个生命显得那么渺小,孤独。色彩被匆忙的生活节奏洗褪,人与人的关系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热拢。而树英的存在,让留学界的世界多了一抹绿色。

在高楼林立的徐家汇,有那么一间公寓,在那里住了一群可爱而不一般的人。我说的不是爱情公寓也不是欢乐颂,而是留学界的重头戏——树英学会。她的存在点缀着这个灰蒙蒙的城市。人们光是走进这花房般的办公室,便会被她透出的那一丝小清新吸引。

树的自然生长

树英的老师仿佛最智慧的园丁,对我这颗正在成长中的小树苗,既没有拔苗助长的压迫,又没有期待我像雨后春笋一般萌发,而是让我在潜移默化中稳步成长。在树英一年多的时间里,从我第一次踏进办公室到现在坐在电脑前写着这篇树英成长,我在树英收获的帮助也是涓流成河,使我整个成长的过程顺其自然。

还记得第一次与DTR见面时,与我长得很像的老板(?)清晰、慢条斯理、同时有条不紊地对于我专业以及选校进行了分析。我们在印有树英logo的纸上圈圈画画,二十分钟的时间就对我的申学有了初步的规划,这是在我走访其他中介的时从来没有感受过的。能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下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与老板的第一次见面我便爱上了树英。申请初期,我对于选专业并没有想法,因为我对大学的专业并不是特别了解。当我和DTR沟通了我的兴趣和长项后,DTR立刻向我推荐了工业设计专业。研究之后,我发现设计非常适合我。因为设计不仅与我绘画的兴趣不谋而合,而且,由于我理科还不错,这对我设计的学习更是如虎添翼。同时,相比于纯艺术,设计更为实用。因此,在与老板一两次会面后,我的专业及选校已经有了初步的框架。

正式进入申请季之后,我的文书mentor Bill在我夏校的essay以及正式申请时的文书中给予我的帮助也很符合树英的风格,循序渐进。正如老板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我们树英从来不帮孩子写文章,我们只提出建议与孩子一起修改完善。”老板说的很对,在我mentor的帮助下,我的essay也渐入佳境。在修改draft的过程中,Bill始终和我一起推敲如何改进文章。Bill的建议从来都是只给我启发,然后由我自己添砖加瓦,他从没有把我的文章改到面目全非,使我不知所云。我认为,讲述自己的故事才能是essay的关键,只有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学校,才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观,从而让招生官知道你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你。只有让招生官在读完你的essay后能感受到那个真实的你,他们才能判断你是不是他们学校的perfect match。要知道,体现不了个人独特性的personal statement往往千篇一律,它们最终只能淹没在招生官桌上的essay堆里。

我非常喜欢树英由浅入深的工作节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稳扎稳打地进步,而不是治标不治本的仅仅完成了一篇不属于自己的文书。在不断改essay的过程中,我自己学会了更加注意语法,措辞的使用。此外,与mentor一起修改essay的过程还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比如在有限制字数要求的情况下写文章,我学会了使我的写作简明扼要。

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我慢慢明白了老板那句“树英不只是留学中介,更是一个学会”的意思:树英不仅会带你走过申请季全程,她还会给予你可以终身受用的帮助。而正是树英有条不紊的节奏,才让我这颗生长中的树苗没有急功近利,而是在一年的潜移默化中绿树成荫。

树英大家庭的Connection

树英的家庭千枝万叶,树英人依靠相互的影响而共同进步。

因为我申请美高的时候比较仓促,3月10号之后才正式准备申请。我最后才侥幸补录进了St. James。因此,除了同校同学之外,我缺少与同样走在留学道路上的朋友携手共进的经历。在加入树英家庭后不久,我就被老板“噼里啪啦”地丢进了无数微信群里。在微信上拉个群是老板最喜欢的拉关系方法。通过一个个微信群,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小学初中同学,未曾谋面却久仰大名的大佬,以及未来的各位学长学姐。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位便是高我一届,目前就读于Carnegie Mellon设计专业的吴欣然学姐。

CMU一度是我的梦校,但我的梦想随ED的脆拒而破灭。虽然我最终没能成为欣然学姐的校友,但她在我申请道路上提供的帮助使我受益匪浅,少走了很多弯路。当时,我对申请设计专业的要求了解的并没有很透彻,所以朝着学姐的方向努力便是我的目标。在标化成绩与学姐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我开始着重准备portfolio以及与设计相关的活动。

欣然学姐对我可以说是毫无保留,把她申学的所有经验与精华全部扔给了我。首先,欣然学姐向我推荐了CMU的夏校。正如她所说,在六个礼拜的时间里我收获的知识与积累的人脉确实使我收获良多。其次,因为时间安排的原因,我无法与树英的007老师一起准备portfolio,所以欣然学姐向我推荐了她身在美国的portfolio prep老师Anna。在夏校结束与美高开学之间的两个多礼拜里,我便在Princeton与Anna完成了绝大部分的作品集。

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Anna首先针对我的申请专业给我的portfolio定了位。因为我当时最想申请的是CMU的工业设计专业,同时我又很喜欢汽车设计,所以Anna认为在portfolio里应该包含更多的素描以及汽车绘画。这不仅可以展现设计的水平,更能展现我个人对设计的理解和热爱。之后,Anna还向我推荐了gouache水粉作为我大部分作品的媒介。她认为,水粉画不仅完成效率很高而且色彩鲜艳。因为我时间并不充裕,所以比起耗时的油画来说,干的快成了水粉的一大优势。同时水粉色彩鲜艳,不像水彩一样通透,所以在招生官有限的评测时间里,水粉画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我认为Anna对我升学的帮助非同小可,她对我整个作品集理念的把握以及对作品的点睛之笔都使我的portfolio更加出色。如果说WashU的录取是对我学术的认可,那么RISD的肯定也代表了在Anna帮助下这部作品集的质量。

你能尽自己所能去准备,但拿offer终究是一件听天由命的事情。因为种种原因我最后没能ED录取CMU,但是在欣然学姐的帮助与指导下,我的各项申请材料都得到了提高与完善,这对于我RD轮的收获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欣然学姐的无私与热心是树英每一位对待彼此的态度,无论是同学还是学长学姐,也无论是否相熟,只要是老板介绍的树英人,我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都可以feel free去咨询他们,而他们也一定会友好耐心地为我解答,最终与我成为朋友。树英整个学生群体都非常友善且相互关心。举个例子,我暑假在的essay 班就是个很友好的集体,尽管上课时间只有短短的两个礼拜,但在此后的申请季里,我与很多班上的同学成为了无话不聊的好朋友。无论专业是否相同,选校是否类似,我们都会在艰辛的辛苦之路上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除了树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以及mentor也是大家庭的一部分。他们像极了家中的长辈,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是无理由的支持。

记得感恩节前夕,由于我的疏忽,差点错过了CMU的作品集面试,是树英的老师们加班加点弥补了我的过失,才让我没有错失这次展现自己的机会。一贯秉承慢工出细活(能拖则拖)的我,和mentor Bill来来回回修改了不下八次,还是没有给ED的文书定稿。Bill的comment确实很敏锐,当他在读文章的时候,总是会发现我逻辑的漏洞,而这些脱节也正是我脑子里的空白,有的时候也难免有点拖延。总之,因为我的拖拉以及senior year各方面带来的压力,如果没有我妈妈的提醒,我最后也不会意识到CMU的portfolio有名额的限制,先到先得,而且只有提交了其他所有的申请材料才有资格申请面试。这时我才慌了手脚,当时正是学校的long weekend,住在学校当地的酒店,我就边求Bill帮我加快速度,边向老板求情,希望能看在特殊情况的份上,让Bill帮我修改那几篇文章。感谢老板和mentor的帮忙,在凌晨一点收到Bill的回稿之后,我在两点之前返还给了他。第二天一早,Bill就和我确认final了。一大早,我提交了CMU Common Application上的所有申请,这才有能过申请portfolio review。最后有惊无险,在树英老师们齐心协力的帮助之下,终于成功预约到了这个难得的面试机会。

也许我本身麻烦比较多,特别能折腾,在圣诞节放假的时候,我的school list又有了一次大换血。那时候,我离提交所有申请的日子已经不远。圣诞节的一天,我惊喜的收到了来自U Michigan的offer。这份offer是我EA轮最具质量的,所以这也算在被CMU拒之后的一剂强心剂。在听说了UMich的EA offer特别难拿之后,我的自信心可以说有些小小的爆棚,开始有了修改选校list的计划。总而言之,我打算放弃那些对我而言没有UMich有吸引力的学校,同时,加入了几所之前不太敢有胆量申请的学校。很幸运,我的父母也很支持我的选择,于是我便开始与树英这边沟通。当时,我的Bill,以及其他身在美国的mentor们都在放圣诞假期,都有各自的安排,同时,因为当时已经临近申请季尾声,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尽可能地做最多的修改。我明白这个时候推翻之前的school list重新来过非常异想天开,但我不想在这个申请季结束后留下任何后悔。所以尽管希望不大,我还是鼓动我妈妈跟老板说了我的想法,因为我很怕被拒绝。电话打完了,老板很豪爽地答应了我的请求。接下来我便和老板分头行动,我刷文书,老板帮我找mentor分别修改。这几天,我白天在树英,晚上在家,再加上一个申请季过去对写essay有了一定的手感,几所学校的essay也硬生生在一两天之内写完了。与此同时,老板也在百忙之中帮我联系到了NYU女神Sarah,两个人同时帮我修改文书。这里要特别感谢当时帮我的Sarah姐姐,她既不是我固定的mentor,没有义务帮我该文章,她的家里又正好出现了一些变故。在这种情况下,她还能两天之内改完四所学校的文书,这大概是出于她对树英家庭的爱吧。我非常感谢她,没有她的帮助,我不会有最后时刻再为梦想拼一次的机会。

树英是一个把善良又好看的人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原本可能擦肩而过的人们,也在树英相识,成为彼此的同学、师生、朋友,成为树英家庭树的一部分。因为都是同根所生,所以即使从没见过的树英人,第一次见面也会有一种亲人的感觉。在这个快乐的家庭,大家不吝施教,携手共进。

开花结果

正如一棵树的春华秋实,一年的努力总有最好的收获。走完整个申请季,我一共收获了十枚offer,分别是EA轮的Case Western,UIUC,U Michigan,以及RD轮的GIT,NYU,Pratt,RISD,UCSB,USC,以及Wash U (按字母顺序排列)。

在收获的喜悦之后而来的,是选择困难症所带来的幸福的烦恼。我想,也是一年而来对于学校的了解,对于自己的认知指引着我做出了最后的择校选择。

在真正收到offer之前,我的理想校是综合大学里的艺术专业,而并不是专门的艺术学院。我认为综合大学更适合我,因为尽管我艺术专业相对出色,但是其他的科目也都不是我的弱势,我也很有兴趣选读一门辅修,所以,选择纯艺校,为艺术而放弃学习其他知识的机会确实很可惜。同时,综合大学的人形形色色,以后交的朋友也会各不相同。学校本身的多样性对我来说很重要,我认为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是一种锻炼。同时,就读相同专业的人思维难免有太多相似的地方,被和自己类似的人所包围,我担心四年下来会枯燥乏味。 对于综合大学来说,我也相对更加中意整体学校和专业排名都比较靠前的学校,这其中的原因也是相同:我希望在艺术专业有所建树的同时,能对例如商科或工科的专业有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在收到offer之前的盘算,听起来确实很有逻辑。可当牌真正都到了手里,心里难免有些冲动。说心里话,这一沓录取通知书,放弃哪一张都很可惜,去当中的哪一所大学,我也都乐意。这样的纠结,更让我深思熟虑。在几番斟酌之后,我排除了其他七所学校,决定在RISD,Wash U,和USC三所学校之间做出最后的选择。几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当然也各有优缺点。

Wash U的offer是三所学校之中最先来的。当时的我在无锡度假,一大早就被我妈惊悚的欢呼吓醒了。我收到这枚offer别提有多开心了,于是当天就开始庆祝了起来,仿佛非Wash U不去的架势。确实,这所学校很有吸引力。US News排名前15名,很学术。地处美国中部,学风正气,严谨。去年三月去St. Louis的visit也证实了我对这所学校的认知。整所学校像霍格沃兹一样散发着奇幻的色彩,仿佛一座知识的古堡。所以可以说我对Wash U的印象是非常好的。然而,我对这所学校不太满意的是它的专业以及地理位置。一直倾向于工业设计的我,总感觉Wash U的专业和我不太吻合。Wash U的强势学科是交互设计和建筑设计,尽管交互设计的毕业前景很不错,但这两个专业都不是我最感兴趣的。其次,St. Louis这个城市给我的印象不是太好。可能和当时阴雨的天气有关,尽管雾气给学校带来了神秘的感觉,但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这所城市的阴雨和破败,而且这座城市的犯罪率和口碑也成为了我对Wash U有所犹豫的原因。

RISD。这四个字母基本不需要其他文字来解释。常年艺术学院的第一名,这所学校就像是所有艺术生向往的天堂。然而,这所学校与我一开始的理想校简直就是天地之别。换句话说,RISD就是我之前不想去的那些学校的典范。这所除了艺术就是艺术的学校,确实在艺术方面造诣很深,但在我看来却缺乏了生活的其他部分。举个例子,这个连体育队都没有的学校,用了一个非常inappropriate的mascot来自嘲,具体是什么,大家可以去网上查查。同时,如我之前所说,为了一个专业放弃其他所有学业非常可惜。毕竟在RISD走上了艺术的道路就不能回头,所以选择一定要慎重。其次,RISD的朋友圈子也让我有所顾虑。首先,我认为我是一个非典型艺术生。在CMU夏校,我认识了很多同专业的朋友。作为艺术生,创意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所以绝大部分的他们标新立异,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个性。这样,便导致了很大部分的艺术生有一些独特的嗜好,比如夏校的一个黑人哥们儿天天穿着女装来上课。而我认为,真正的创意是由内而外的,无需刻意表现。因此,我更喜欢与不同的人交朋友。我和其他专业的人反而更容易有共同语言,而RISD在这方面非常有局限性。尽管我起先并不是很中意RISD,但当那封粉色的offer真正在我手机屏幕上弹开的时候,我又开始犹豫了。不因为别的,只因为它是RISD。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和犹豫,我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因为我发现,RISD是一所很好的艺术学院,但它不适合我。

USC的offer在Wash U之后,RISD之前而来。和时间顺序一样,USC也是两个极端的中和。虽然学校整体排名不如Wash U,专业课也没有RISD那么深得人心,但是USC却寻找到了两个极端中间的平衡。尽管USC最终成了我的选择,但它的弊端我也没有少考虑。USC地处LA不太安全的区域以及在中国一年相对比较多的国人让我也很担心学校的风气。再者,USC的设计专业虽然不错,但是毕竟手里握着RISD的offer,怎么想都觉得,为了USC的设计专业放弃RISD,那一定是疯了。

最终,经过了二十多天的咨询和权衡,我放弃了Wash U和RISD,选择了相对最综合最适合我的USC。另两个学校固然有自己的优势,才会让我纠结这么久,但USC真正打败他们的原因,并不仅是因为USC是一所很好的大学,而是因为它更适合我,它能最大化地提供我需要的东西。USC的设计专业对我来说比Wash U的更有吸引力,同时,他又给我了大学辅修其他专业的机会,一举两得。而更重要的是我当年访校的感受。走在USC的校园里,加州的阳光洒满在我身上,整个校园里每个学生都洋溢着快乐,那种独特的氛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我最欣赏USC的原因:我向往着每天快乐的生活。生活在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做任何事都会有动力。因此,我认为访校是了解学校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有血有肉的了解,远比排行榜上的大数据有意义。气场相符的学校,会有一种家的感觉。

回头看看,其实树英不仅带给了我offer,更赋予了我选择offer的能力。如果不是一年多的摸索,我不会知道自己去大学真正需要得到什么。我很有可能跟随着别人的评价,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学校。申请季重要的不仅是对大学的了解,更是对自己兴趣与喜好的发现。随着申请季圆满结束,我似乎真的在这一年中有所成长,收获了把握自己人生轨迹的能力。

写在最后

感谢树英带我走过整个申请季,我对这些帮助真的不胜感激。也希望作为新晋学长的我可以帮助更多树英的伙伴们,如果对设计,或是我申请的所有大学以及USC有兴趣的学弟学妹们,都欢迎联系老板加我微信。最后,祝树英春华秋实,人们能一直像花一样美丽,每个申请季都能硕果累累。

Recent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