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7 | 成长,永远都是进行式
坐在回国的航班上,我一边忍受着后排婴儿时不时的哭泣声,一边回想着过去这四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把我最想说汇集在这篇树英成长里,因为可以说的实在太多了。所谓成长,其实有一个个阶段,而且从不会停下。从什么都是一知半解开始,然后通过一点一点的变化,成为了如今的我们。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虽然会有无数个点滴激起我们改变的过程,但是真正能够激发成长的只有我们自己。或许这个过程并不一帆风顺,那些点滴也不完全是美好的回忆,但是当这个过程到达一个节点的时候,我们都会因为它们而感到欣慰,原因就是我们可以舒服地靠在沙发上说:我们长大了。对我来说,美高读书这四年可谓是我人生至今最难忘的4年,而来到树英的这两年又是最宝贵的最后两年。现在,我来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即将高中毕业,步入大学的我也想停下来,回头仔细看看这过去的四年。篇幅不短,但却是我最真实的声音。
If I am not fighting every single day for success, then I am drifting backwards toward failure.
这句话出自Youtube主播Casey Neistat,美高的同学或许对他比较熟悉。我也很想鼓励不知道他的人去看看他的视频。作为一个生活在纽约的Film Maker,他的人生故事绝对会让你意想不到。这句话现在既是我的座右铭,又是我申请季当中刺激我做出改变的点滴之一。
一切都始于从2015年的春天。
1. 刻骨铭心
标准化考试是一个我从小就极其讨厌的东西,因为我一直觉得这不是衡量一个人学术能力的最佳方式。对它厌倦的结果就是面对它的时候,我的心理极其脆弱,也特别容易受影响。初中的时候期末考试永远都在坐过山车,上一次还是年级前十,下一次就自由落体到一百八十几名。现在想想可谓“雪上加霜”的就是那个时候选择了出国,避开了中考。向往着美国自由教育的我头也不回地投入了山姆大叔的怀抱中,那个时候从未想过两年后的经历会刻骨铭心。
2015年的春天,我来到美高已经一年半了。对大学申请的一知半解,再加上目睹同在田纳西Baylor的树英学姐以不是很高的标化成绩ED进入Hamilton College,极其厌恶考试的我就把我的希望放在了活动上(真的是蠢得不行)。那一年,我接手学校中国文化社团,成为中国学生代表,并在学校做了很多次讲座。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了解树英,怀着“既然别人(学姐)可以做到,那么我也能”的想法认识了老板。我还记得第一次和DTR聊天,微信上小心翼翼的发了一句“董老师你好”,结果被老板独特的魅力所折服,不过几次就开始随心所欲的说话了。当时我就一口咬定想要在树英完成我的申请。
第一次去树英是十年级暑假,和老板聊了一会儿他就请负责活动的颖杰老师来和我聊天。颖杰上来就开始根据我的兴趣给我推荐活动。当时我就觉得好像找到了救星一般,越发坚定了我“用活动申请大学”的想法(现在想想就是简直没救了)。虽然老板和颖杰都和我强调了标化的重要性,但我仍旧沉浸在我自己的幻想中。那个暑假虽然也培训了SAT,但是因为满脑子就是怎么做好活动,整天在上海的各个工作室之间跑来跑去。信誓旦旦得说要好好努力考上2200,结果单词没好好背,题没好好做,语法没好好学。虽然模考成绩并不理想,但是一直都用“我活动很好”来麻痹自己。
对于我们这一届来说,SAT是很特殊的,因为我们是CB改革之后的第一批小白鼠,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新SAT的不确定性,老SAT的枯燥和我对我自己的麻痹,就成就了我十一年级上半学期重心偏移的生活。我从没有好好来准备SAT,反倒是在活动越做越好。那个时候我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种活动充斥着,看着很充实,却被我用来平衡我内心对SAT的不屑。结果便是11月的SAT给了我当头一棒。出分的那天和妈妈在旧金山看学校,点开CB官网的那一刻,那惨不忍睹的分数我自己都没脸看,瞄了一眼便匆匆关掉。我都不敢当面把我的分数告诉妈妈,怕她气晕过去。当她问我出分的时候,我便用“我们州不是今天出分”搪塞了过去。
后来爸爸妈妈知道分数的时候,我爸教训了一句:“不见棺材不落泪!”可是我偏偏见了棺材还是不落泪。SAT的痛没几天就过去了:单词坚持了几天又不背了,题做了几天也不做了。结果在圣诞节回国之后,还加入了Sweek去参加ChinaThink Big。
Sweek是我申请季里做的所有的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个。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聚到了一起,寻找那些已经“销声匿迹”的糖人们。仍旧记得元旦那天从一大早就跑到能挤死人的田子坊拍摄采访,直到晚上八点拖着疲惫的身子从七宝古镇走出来,非常充实。这里我也非常感谢Sweek溯洄客的每一位成员,没有大家日日夜夜的努力我们有办法踏入全国赛的大门。然而,原本应该被用来刷题背单词的时间被我用来跑上海的各个角落去寻找糖人。我也已经彻底麻痹了自己,虽然老板不断在微信提醒我可以把活动稍微放一放了,我仍旧一意孤行地觉得活动就是一切了。我就这么给自己套上了活动的枷锁。
2. 如梦初醒, Sort of…
一月初,距离我第二次SAT不到一个月,老板突然在微信上要让我打爸爸的手机。我一头雾水地拨通了爸爸的电话,结果电话那边传来了三个声音:爸爸,妈妈和DTR。老板上来就是一顿痛骂,“就你这样最好也就是四、五十的学校,前三十的学校想都别想。把所有活动都给我放掉不要做了!”爸爸妈妈虽然全程没说几句话,但是我也能感觉出他们的不安。
那通电话之后,我在床上坐了一整夜。虽然左想右想都放不下那些心心念念的活动,但是老板那句“也就四五十名的学校了吧。”实在触目惊心。不要说西北和WashU了,连佐治亚理工都不在范围之内。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老板,学长学姐,爸妈,同学一直在强调标化了。活动再好,没有配得上这些活动的标化成绩也是于事无补。终于,我如梦初醒般的意识到我该做什么了。之后的三周里,我每天遵循着详细的学习计划,几乎天天忙到晚上两点。事情不做完也绝对不会睡觉。
第二次SAT出分的时候,我信心满满的点开CB首页,却被仍旧没上2000的分数彻底打回原点。出分之后的那天晚上,我坐在宿舍大厅的沙发上,捧着手机呆呆地看着屏幕,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好不容易重拾的希望,一下子又化为一股青烟。
我自己一个人在沙发呆坐了好久,以至于宿管两次来问我“Are you okay?”看着他那关切的眼神,我很想把前前后后发生的所有事告诉他,但又一时间不知道怎么表达。我如同丧失了语言能力一般,只能苦笑着回答道“I’m fine.”那天宿舍里的中国人都去吃饭了,只有我一个人,正巧碰到颖杰在微信上询问我的分数,不经意间就开始止不住得发牢骚。
“为什么要考这种傻逼考试?努力了也没用,那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真的要很严厉地说了,你在标化上想要去努力这个想法有大半年了吧,你之前按照自己的计划一点一点去做了吗?做的效果怎么样?在这个方面,你的执行力并不好。刚刚努力没多久就说没用,你有资格吗?标化是块敲门砖,这一点选择全部在你手上。空想并没有用,压力所有人也都有,但99%是去适应。我不希望我们反复在讨论这些点,快去看书!”
和颖杰聊完已经是晚上12:30,同学几乎都睡了,宿舍里安静得吓人,只剩我坐在大堂里的单人沙发上默默地思考着。渐渐地开始明白颖杰为什么那么生气了,也渐渐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分数了。
“那说到底还是自己无能。”我这么想着,“连个考试都考不好。”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配得上出国读书,每年花了那么多钱却连最基本的时间管理,分辨事情轻重都做不好。
“那我平时课业又是怎么活过来的?”我心里问着,“我要证明我自己。”
为了证明自己还有能力,为了证明自己还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为了证明自己能通过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我抛弃了之前所有的“奇思妙想”,买来OG为新SAT做起准备。虽然那个时候不是很确定这次的努力能够得到回报,但是我觉得已别无他法,只能挽起袖子好好干。也就是在那天,我看到了Casey Neistat的视频,看到了开头我提到的那句话。他使我更加坚定了我要证明自己的信念。活动全部都转手给我树英的学弟学妹,日程表每天排得满满的,等着上课的时候也不忘复习复习易错词。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再一次挣扎起来。
3. 又见那缕光
时间就这么来到2016年5月,第一次新SAT。当考试结束铃响时,我如释重负地交掉了考卷。“这次真的是自己努力过了。”我这么想着走出了考场。那时候夏天已经到了,楼外的阳光格外刺眼。
考完第二次新SAT回到国内已是六月中旬。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下飞机,渴望赶快回家,又有点不好意思走出海关大厅和爸妈打招呼。这半年,不知道让他们操了多少心,而且隔着八千多公里的他们从来都看不到我在做着什么。然而,他们对SAT只字不提,却告诉我要带我去苏州散散心。我一脸疑惑,但爸爸笑着说:“给你的奖励,也为了你冲击更高的成绩做准备。”“你怎么知道这次就没问题啊?”爸爸笑了笑没说话。
第一次SAT出分正是我们在苏州的时候。那天晚上捧着电脑战战兢兢地等待网页刷新。
1420。那缕光真的回来了。
爸爸解释道:“从那次电话之后,我们视频地时候你就不提活动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你已经把该放下的都放下了,也在做着你该做的事。第二次出分后虽然还是发了牢骚,但不也马上就回到正轨了吗?为什么这么不相信自己呢?你做到了啊。”
那天,我也很开心。至少我已经证明了我能够做好一件事。同时,在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位置之后,我决定继续追逐我最想要的东西。
4. 命运二重奏
六月的SAT培训之后,我一边保持着每天的学习计划,一边进入7月的Essay班。遇到Essay C班的每一位朋友和助教真的是整个申请季最幸运的事。C班里美高的,国际部的,普高的学生都有,神奇的却是一帮性格迥异的人竟然能在短短几天里就走到一起:每天早上走进教室就能看到Stella咬了一口沈阳的饭团,吃了两个我的锅贴,边嚷嚷着Hanwen怎么还不来,边拆开一包呀土豆开始改作文;也能看到每天Sarah一走进教室就抱怨着上海炎热的天气,然后走到空调前张开双臂享受短暂的清凉;还能看见Grace一边用着老板的口吻说一妹socially awkward,一边对Alex的装束评头论足。也许这样的默契这样的温暖也只有在树英会出现了。
15天的essay班,虽然也有打打闹闹,但是效率却出奇得高,也收获了不少。还记得第一次把我写了好久的Why Major拿给王悦学姐看,结果她瞄了几眼就来一句:“写的什么屎,给我重写!晚上八点之前发给我。”一开始真的是被吓到了,只好一声不吭的抱着电脑回去重写,但之后我真的非常感谢Emma姐的帮助。Essay班第二天Sarah和我谈Personal Statement的时候,就觉得我原来的文章太散了,中心并没有被突出,想让我重写。毫无灵感的我只能捧起Essay合集,翻阅着之前学长学姐的文书。看到Emma的文章我就很想请教她,因为同样以绘画作为主题,我就寄希望于那唯一的共同点。也正如我想象的那样,谈起画画,学姐一下子就帮我想到了一个精彩的parallel。“为什么不通过你绘画手法的变化来形容你性格和identity的变迁呢?”最终,这个点子也成为了我Personal Statement的主线。除了Emma姐,在休息日会踩着滑板来咖啡店帮我们想点子的Wayne和会一边帮你选学校一边鼓励着你冲击更高的SAT的Crystal。有了C班的这些助教们,我才能够在开始的那几天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想好自己Essay的点子,想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
说完学长学姐们,再说说树英可爱的老外老师们,他们里面最想感谢的就是Sarah和Rebecca了。Sarah从Essay班开始的时候就一直在帮助我变得更加自信。Personal Statement的重写曾经使我丧失对自己Essay的信心,但是重起炉灶开始写第二个idea的时候,Sarah就一直鼓励我用文字去表达自己想要描述的东西。即使在回到美国之后她仍旧不断和我讨论如何把这篇650的Essay发挥到极致。在我把这篇Essay发给Rebecca之前,Sarah和我做了两次视频聊天,修改了9次。而Rebecca更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帮助我提升了这篇文章的质量。她不仅帮我改,也教会了我怎么改。每次打开附件,都能在文档的右侧看到密密麻麻的批注。虽然只能通过邮件交流,但是我们从来都不把话题限制在Essay里。修改文书之外,她与我分享了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鼓励着我坚持撑过senior year最艰难的那段时间。除了他们之外,还有第一天就在猜我是不是韩国人的Sabrina,每天早上都要说两句中文的哈工大(Vandy)优等生Alex和同样来自大南方的Peyton。无论他们手头有多少个学生的作文,当你把你的draft发给他们的时候,他们永远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读完,再把你叫到他们身边告诉你怎么修改。
最重要的还是C班的同学们。瞌睡王宝宝,老司机沈阳,“socially akward”一妹,所有人的救命稻草Hanwen,大白牙Betty,正宗吃货Stella,“智障”代表豆子,有故事的钱寅达,威猛先生Zim,美丽的Choi,等等等等。15天真的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改作文,一起吃红料理,一起帮忙brain storm,一起玩狼人杀,一起推荐合适的学校,一起帮忙检查系统,一起走过难关,一起分享喜悦。C班的友谊和互相支持也理所应当的延续到了申请季之中。这么写下去,我们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真的能成一本厚厚的回忆录。15天结束的时候,大家都不太愿意离开21楼的大教室,大家都仍旧愿意早早起来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赶到树英来改作文写作文。我也对自己立下目标:文书要写好,SAT也要上1500!
但是人生似乎本就该跌宕起伏,Essay班刚结束不久,我就和我爸因为大学而吵起来。从来不和爸爸妈妈吵架的我,在申请季之初,就曾经因为专业的事情而和爸爸吵了几次。我坚持着想要申请设计,爸爸虽然尊重决定但是仍旧希望我学机械工程,在好几次和谈之后我原以为风波就能这么过去。那天晚上爸爸很晚才回到家里,我坐在桌旁陪着爸爸吃着已经冷了一半的饭菜。
“儿子啊,文书怎么样了?学校都选好了吗?”“嗯差不多了。。。老爸我想和你商量个事。我能申艺术学院吗?”
一听到艺术学院老爸疲惫的脸又板了起来:“已经同意你学设计了就不能好好地去综合大学吗!”“我只是想试试看。。。综合大学我也申请的呀。。。”“SAT刚刚有点起色不要给我瞎胡搞!”
争执就这么继续了下去。我其实非常心疼我爸爸,每天辛苦的工作回来还要担心我的事情。虽然他口口声声说他什么都不想管,但是我非常明白他的心理。爸爸妈妈们都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一个好的大学继续他们的人生。但是,忙碌的爸爸妈妈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了解申请季中的一点一滴,自然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提出质疑甚至反对。尽管如此,我仍旧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走过未来的坎坷,把一件事情真正的做好。所以最后我还是耐着性子一点一点给爸爸解释了我的意图,并向他保证申请结果不会让他失望。爸爸也在充分了解学校之后同意了我的选择。
5. 旧爱与新欢
还记得在Essay班看School List的时候,DTR就说了一句话:昊宇啊,想ED西北SAT还不够啊。这句话一直都印在我的脑子里,成为了我度过一个个枯燥的夜晚的动力。即使是在Essay班的那几天,回家之后我仍旧不忘做一两套题,生怕把学过知识点又扔进回收站。从八月中旬回美国,到十月一号考第三次SAT,我每天都按照着自己的日程表一步步做完。一年前的惨剧仍旧历历在目,我不想让自己再摔到那个被我亲手挖出来的坑里。
考完SAT之后的秋假,我趁着提交材料前的最后一点空隙,参观了西北和WashU。我对于西北的执念始于十年级。同样也是一次秋假,我来到芝加哥参观西北。虽然只是在校园里随便走走便被西北吸引住了。毗邻密歇根湖的西北大学,是我梦想中的那个完美校园:坐在湖边的草坪上,一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一边和朋友聊着天或是讨论学术问题,可轻松亦可严肃。不仅如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Evanston也让在村里读了四年美高的我向往不已。再之,西北大学以南30分钟车程就是芝加哥市中心。一切的一切让十年级的我喜欢上西北,并把其定为我的梦校。而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在芝加哥南边300英里,还有一所和蔼可亲的WashU。
相比起西北,WashU在地理位置上虽然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整个学校强烈的家庭感让我倍感亲切:校园参观当天学校各个角落都有officer为你指路;你问出来的问题,admission counselor永远会把每个细节解释得一清二楚;学院里的教授,学长和学姐会毫不犹豫地为你查看你的作品,告诉你有哪些地方还能做出改进。我还记得当天给艺术学院的admission counselor发感谢邮件的时候,她不仅记得我,对于我提到的问题还做出了长长的回复(足足有三倍长),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那之后WashU就变成了第二个目标,我甚至有一度想要把ED的学校换成WashU。
从秋假回到学校之后就进入了申请季最忙的一段时间。由于我申的是设计专业,除了所有基本的申请材料之外,我还要准备我的作品集。每天都是“宿舍-教室-画室”的生活节奏,虽然单调但是并不枯燥,因为我学会了在压力中寻找快乐。前一天晚上复习SAT时的各种不开心,后一天握起画笔时就会消散了。虽然也是任务的一部分,但是对艺术的热爱已经让我把它作为一种休息,调节着我紧张的神经。这也更加让我肯定我暑假时的坚持是对的。
十月SAT出分的那天,我一早就醒了过来,捧着手机不断刷新CB网页。这还是我第一次这么期待看到我的分数。
1460,我又傻眼了。
看着朋友圈里满屏的1500+,心里真的是很崩溃,自己用心准备了这么多时间,最后却还是这么样一个结果。我很不好意思把截图发到群里,想着自己在Essay班立下的豪言壮语,这个结果谁都对不起。早上六点,大家都还没起床,我整个人瘫在窗台上,不知道接下来该干嘛。
截图发到群里,第一个回复就是DTR的鼓励:“棒棒的!继续加油!”紧接着就是:“如果你要争取前25的话,最好还是有个700+。尤其RD,竞争还是很激烈的。我觉得你可以做到。”自己的不甘心加上老板的鼓励让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到:“一定!”
直到12月前我都延续着从暑假开始的日程安排:SAT,文书,作品集,CommonApp,无限循环。时间也是过得飞快,一眨眼间就来到十二月。我也是在第四次走出SAT考场之时,突然感受到在规律性极强的生活下,那些痛苦的时刻很快就过去了。最后ED出于执念仍旧选择了西北,提交材料的时候也是无怨无悔,因为那是我付出的全部努力。所以12月14号放榜那天,被西北Reject的时候十分平心静气。既然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努力,结果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只能说我的能力还真的不够格。
6. 阳光满地
12月22号,我正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颖杰发微信给我:“出分了快去查!”偏偏在这个时候手机信号不好网络变成了最慢的那一格,看着迟迟加载不出来的网页我急得在街上直跺脚。终于好不容易加载出了登陆界面,我哆哆嗦嗦地抖着手输入密码,也不知道是因为太冷,太紧张还是太兴奋。手机的白色屏幕慢慢加载出了第一行字,接着是一个一个数字。
“出了出了出了!1530!”我一边在大街上叫着一边给颖杰发消息。
“哦!!!!超棒超棒!真的是之前标化拼了那么久,终于终于终于考出来了!”
我真的做到了!我心里这么想着。那一刻真的是比拿大学录取通知书还要开心。因为我真的,证明了我自己。回到家,爸爸妈妈脸上最后一丝担忧终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100%开心的笑容。我也是如此。
时间来到2017年3月15号,春假回国的前一天。放学回到宿舍打开大箱子开始理行李。心里还在郁闷几天前UCSD的拒信,手机的提醒就来了。余光一扫,“Washington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Admission”,我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室友还在睡觉,只好耐着紧张的心情轻手轻脚地打开电脑,打开早就存好的标签页,按下Log In,选择Decision Notification。
Dear Joseph,
Congratulations!We are delighted to offer you admission to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the College of Art.
我愣了两秒,接下来我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睡眼惺忪的室友揉了揉眼睛,一脸“这傻逼又在干嘛”看着我。然后就是三个小时后老板在群里发的:“我的天哪,我的天哪,我的天哪!”
至少,我证明了,通过努力我能得到我想要的。
7. 申请季=成长季=感恩季
成长,永远都是进行时。申请季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苦是甜,都会帮助我们成长。但是无论如何,成长的好与坏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只要我们不放弃成长的信念,那一天总会到来。其次,永远都不要忘记那些帮助过你的人。除了我在文章里提到的人和事之外,我也想谢谢楚爽姐姐不断地催促我的文书,谢谢凯音和佳易姐在标化作文及规划上的帮助,谢谢邢昊哥哥帮助我修改公校文书,谢谢007在作品集上的帮助,谢谢美丽姐的文书结构指导,谢谢每一位SAT班和Essay C班的助教,谢谢帮我找对专业方向的大姐,谢谢颖杰的一路支持,当然也要谢谢树英和老板创造了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能让我遇到这些人。最后还是最想感谢爸爸和妈妈,感谢你们在这段时间里对我的理解与支持,我知道你们嘴巴上不说心里其实一直都挺担心的,也十分对不起我在这段时间里的任性,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执。我真的很幸福能够出生在这个家庭里。
最后,我想再送一句话给即将踏入申请季的学弟学妹们。如果你们看到这里,谢谢你们的耐心。我想在文章开头的那句话上再加一句:
There are so many sad things in this world, so let’s focus on those happy things and fight through the struggle.
人生中有太多不开心的事了。与其无尽的抱怨,不如把我们的视线转移到那些开心的、能为我们提供动力的事情上,并用他们来帮助自己跨过一个又一个大坑。
祝学弟学妹们一切顺利!明年大家都能收获属于你们的offer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