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8 | 和我一起长大

 In Student Reflections

和我一起长大

 

“Grow Old Along With Me, The Best Is Yet To Be.”

2018年4月1日,最后一个学校的decision发出的两天后,我取关了一大批留学申请的公众号、退出了一大堆寂静的微信群、删除了不少不记得是如何加上也没说过话的好友。处理完这一切,我如释重负般一头倒在沙发上长舒一口气——漫长的申请季终于快结束了。

已不记得这个特殊的季节是怎样开始的。是我上JC的第一天,是我去补习SAT的那一天,还是我来到新加坡的第一天?我甚至不记得我为什么有申美的想法,是真的很喜欢美国大学,还是想证明自己还是随波逐流而已呢?答案不重要。

在这个季节里,我收获了许诺自己的20岁生日最好的礼物——一封满意的offer,但绝不止于此。“支持”是这个季节最温暖的底色,让我在与众不同的追梦道路上从未感到我是在孤军奋战。

我一直是个自信的申请者,履历表上的每一项都让我感到踏实、问心无愧。但这并不够。申请美国大学,偏偏是个把我和周围申请者做比较的过程,因此,我也是个不自信的申请者。除了还算突出的学校成绩,我没有耀眼的竞赛奖项,没有具备影响力的课外活动,没有身在传统的申美强校里,标化在身边的圈子里都是倒数的。当身边同学如数家珍般盘点着梦想学校种种优点,讨论着“我认识去xx校的某某”之类的时候,我独自消化着信息匮乏带给我的不安全感。

我清醒地知道自己从未享受过狭义上的申请季,写不出文书的痛苦给我留下了比较大的心理阴影。好多人在打磨文书的过程中思考了人生,而我自以为在动笔写之前已经思考过了人生。我的反思、我对舞蹈十多年来的执着和热爱、科研活动苦尽甘来的心路历程,局促的几百字的空间不足以展示它们的精彩。而我,也不是几百字文书可以定义的。

前几天跟大姐回顾申请季的时候,大姐说“我觉得你并没有足够devote在美本的申请”。我无法否认。我原本是打算ED1 UChicago的,所有资料都早早精心准备好了。但是,在deadline之前半个月的样子,我选择了放弃这所我最最爱的美国大学。大概从那之后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有点“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再也无法真诚地在文书中表达对另一所学校的爱意。当我考完A Level,收拾完行李回国,回坡面试奖学金,去香港面试港大医学院以后,已经12月22日了。在最后的十多天里,我每日辗转城中各个网络良好的咖啡馆疯狂地赶补充文书,最终还是失去了追求尽善尽美的动力。在12月28日那天,我大幅度调整了school list,删掉了所有1月15日截止的文理学院。我已经没有耐力再继续了。

在新加坡的四年,数不清哭了多少次。因为想家哭、因为委屈哭、因为失利哭、因为压力大哭,也因为惊喜和感动哭。哭得最多的却是因为高昂的大学学费。无数个夜晚盯着天花板默默流眼泪,有时是心疼父母本可以过衣食无忧的生活却为了我的学业将要节衣缩食,有时是内疚自己没有优秀到可以申请need-blind的顶尖名校又偏偏不想去可能拿奖学金的学校,有时是羡慕家境更优越的同学不必有我的焦虑,有时是憎恶那些挥霍着光阴和父母的钱却不学无术的人。突然有一天,我心里没有了一丝苦涩只有感恩——我明白能有这样的焦虑已经是种privilege,至少我有申请的想法和机会。

我想起了在越南遇见的那些学生,他们上的是当地最好的中学,温文尔雅落落大方,和我们一样勤奋努力。如果有平等的教育资源和平台,世界顶级名校中也该有他们夹着书本奔波的身影。

我初中进了成都最好的公立学校里最好的班,教室里有空调课桌上有话筒,同学们都聪颖上进,老师上课会被录下来然后传播到山区学校。我一度因为自己通过努力拥有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而产生满满的优越感。这样的优越感在我来到新加坡上了一所邻里中学后瞬间瓦解,继而在我没有考上top JC/IB school后消失殆尽。当我视而不见的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才发觉曾经的优越感是多么可笑。从小天资平平连清华北大都不敢梦想的我,能奇迹般有机会申请这么多世界名校并得到其中一些的青睐不是因为我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更不是因为我比他人更优秀,而仅仅是因为我是那特别幸运的极少数——因为学过奥数而考入了一所好的初中,在初中毕业后拿到了新加坡政府提供的四年奖学金,在新加坡又阴差阳错间幸运地读了最包容最温暖的ACJC。

今天看了电影《起跑线》,感慨小学入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的“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老板曾半开玩笑地说,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拥有了知识也无法改变命运的人,以及没有机会获取知识的人。如果不能用我的、我们的幸运让他人不需要那么多的“幸运”就可以接触到完善人格、拓宽人类知识边界的教育,是不是愧对我们曾经受过的、将要接受的教育?

人总是擅长遗忘不愉快的经历。除去狭义上的“申请季”中写文书的痛苦,JC两年我其实过得特别快乐,尤其是最后半年。摆脱了上坡头两年因为特殊身份生活在别人对我的期待之中的紧张感,又从眼前无止尽的rat race中醒悟过来,我发现人生有好多好多新事物值得我去学习、探索和追求。每一天从睁眼那一刻看到的邮件,到睡前和身边或是千里之外的人的聊天,都充满了新鲜感。所以,申请虽然占据了我很多时间,却从来不是我生活的重心,更不是我努力的终点。

喜欢穿上高跟鞋奔波在小岛各处与不同背景的面试官聊天,面试完后换上人字拖去买一杯boost果汁。印象最深刻的是和Haverford College的面试官分享了一段经历让她泪流满面。那天她身后灿烂的夕阳映在CBD高楼的玻璃幕墙上格外好看。更喜欢每次面试完回到宿舍室友一声“雨桐你回来啦,今天面试怎么样。”

喜欢宿舍对面小店做的面。一碗3.5新币的云吞面,被我硬是各种加料加到6新币。吃完以后擦擦嘴角的油,摸着圆滚滚的肚子心满意足地笑,觉得自己不能更富足了。

喜欢在熄灯后坐在床上读书,在黑暗中强忍着不笑出声,然后一抬头看到窗外一轮皎洁的明月。

喜欢星期天骑自行车去学校gym锻炼,走去star吃顿丰盛的晚餐或者去Holland V给室友们买翡翠小厨家的酥皮面包,然后在将晚的夜色中走回宿舍。

喜欢prep完后在宿舍的秋千上摇摇晃晃,和好友谈天说地。或者在房间里和室友们搞怪,笑声可以把天花板掀起来。

喜欢和DTR & 大姐在微信中八卦吐槽,笑到停不下来。

喜欢倒在沙发上和我妈打电话,东打西扯幻想gap year的美好生活,直到话费又一次没了。

甚至喜欢每一个睁不开眼的清晨,疲倦得不想从午睡中醒来的午后,以及喝着维C泡腾片刷past year paper的深夜。

这些瞬间让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平和幸福的心态。

 

写了2492字,还没有提到“树英”实在不应该。结识树英的时间太短,离树英太远, 我心目中树英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是和网友DTR的畅聊,是一个公众号,是那个我写了10天essay的地方。

在决定来树英以前,我其实选定了另一家升学机构。在交钱的前夕,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他们不是和我走完申请季最后一段路的人。我很果断地在第二天开始物色新的机构。因为树英成长封面特别美而被吸引,继而联系到 DTR。第一次和老板打电话就打了一个小时,我没有料到我会敞开心扉说那么多,正如我没想到会在宣讲会上哭。

原谅我不想在这里过多地煽情,就让眼泪见证树英er给予我的点滴温暖和善意。但是,我还是想在这里再次感谢老板给予我的一切!总结起来,就是DTR never fails to surprise me。老板随时随地“拉个群”的行为,让我走完了申请季微信好友数量翻了一倍不止,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伴。我妈听说了我在宣讲会上哭的原因后,说“你的朋友们是挺感人的”。我觉得分外感动,不仅仅是我个人,在我妈心目中,老板和大姐也不是升学顾问,而是我的朋友,可以和我一起欢欣鼓舞、也可以痛哭流涕的朋友。

作为树英的第一个坡党,我很感激树英宽容我在申请季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比如,允许我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定school list、允许我任性地在考prelim和A Level的两个月里完全不碰文书、允许我一天变20次主意。

去年六月我拖着两个25kg的行李箱出现在欧江大厦时,一个人站在门口踌躇了好久都不敢踏入树英大门。因为不了解,那十天一直感觉自己是树英的“客人”。而今年我拖着行李箱出现在树英新家,才觉得我走完了申请季真正变成了这里的一员。

申请季的尽头,因为值得喜悦的结果,我也被贴上了许多标签。总觉得很惭愧地沾上了学校几百年的荣光,那并不属于我的光芒。这一切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我依然是那个我,一个对世界保持好奇,希望变得坚强、继续快乐的人。

如果申请季有哪一天让我印象最深刻,那一定是去年七月某个周末的夜晚。我和好朋友一起在楼下跑步,趴在跑道边欣赏星空。我深切地感受到除了眼前所看到的,世界有更广阔的存在。如果这几年有哪一句话对我影响最深,那一定是去年二月我经历打击时 madam告诉我的“take it as an opportunity to grow”。这句话让当时的我不再害怕失败,并且将一直激励我对未知的人生保持乐观感恩的心。

最后,想分享一段诗歌,是ACS school motto的出处。

Grow old along with me!
The best is yet to be
The last of life, for which the first was made:
Our times are in His Hand
Who saith, “A whole I planned,
Youth shows but half, trust God:
See all, nor be afraid!”
——’Rabbi ben Ezra’ by Robert Browning

来树英的第一天,我就定下了树英成长的题目。当这篇文章定稿,属于我的申请季就正式结束了。谢谢树英,谢谢和我一起成长的伙伴, 谢谢我心目中全宇宙最好的Anglo-Chinese School,谢谢给我机会和平台的新加坡。The best is yet to be只因为有你们在和我一起努力着。

Recent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