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8 | 迷了路的向导
迷了路的向导
申请季的故事,我可以说说我的申请过程,SAT,校内的学业… 但是我觉得,说这些并没有什么屁用。
我本来是不想上大学的。
大学这个概念大概是在我11年级的时候才慢慢成型。身边的同学,还有爸妈都突然一下被这两个字压的喘不过气来。大家都好像饥荒抢食一样抓着成绩单上的每一分不肯放手,每天没日没夜的预习,练习,复习。看看自己手中的report card,我也才发现我这样下去这好像确实是个问题。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其他人那样对一个文凭的热情,也没有觉得完成所谓的高等教育有多么重要。总觉得大学是一个耗时间耗钱的地方。“无才的人读什么都一样”,看着那么多对什么都毫无激情的人却一个个挤破了脑瓜进大学,我一不小心变得愤世嫉俗起来。抱着我那时的一腔热血,总觉得只要够努力,总会得到我想要的。
但是问题是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问题。很多人花了一辈子的时间,都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懒得去寻找答案,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世上有那么多碌碌无为的人渣。我听过一段话:“人的一生,应该用掉所有的时间去寻找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再花剩下的时间一刻不停的去做它。” 我现在也还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是要说我在申请季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我想寻找的东西,在原地是找寻不到的。也许这就是大学的意义,好像一个火车站,但所有的乘客只有进了车站,才会发现自己想上哪辆火车,去哪个方向。
我还并不知道我具体想要怎样的未来,会做什么。但这也是需要明白的一件事, it’s ok,不知道又怎样,不知道自己想要的职业,不知道想要的专业,没什么大不了。现在所选的专业并不一定会是你读完四年的科目,就算是,你的专业也决定不了你会成为怎样的人。对我来说申请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决定这些,更多的,是为了能让我到一个独一无二的环境下,在更多更聪明的人身边发现自己想要什么。而唯一要了解的,是自己走过的路,怎么才能讲一个好听的故事。
很多人一直觉得教育学这几个字,在我身上有种解释不清的幽默感。17年的暑假,我在essay班上敲定了我要申请的专业。第一次听老板建议教育学的时候,我忍不住笑了;如果告诉我的朋友们,他们估计也会觉得很好笑。因为我这辈子都没有和好学生这几个字挂过钩,就算是中等生,都对我过奖了- 而现在我却想去做一个“人民教师”,许多人都觉得这有种讽刺的色彩。
我的读书生涯是令人咂舌的。12年里,我站在办公室里被训话的时间,要比我人生至今加起来认真听课的时间多得多。我从小就总是生活在我自己的世界里,对坐在教室里听别人说话这件事一点兴趣都没有,每天去学校只是为了和同学打成一团,指挥别人干这干那,玩我发明的游戏。随着我年龄长大,我的性子也是变本加厉,过的日子就好像王朔写的《动物凶猛》里一样。我长大的方式和我愤世嫉俗的性格让我很容易就迷失自己,有时候脑子里的东西就能要了我的命。让别人开心的东西永远都有办法让我感到空虚;于是,我像个弱智一样试遍了所有的东西。我看了很多的书,打了很多的球,看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电影,一个宿醉接着一个宿醉,一支烟接着一支烟,但酒精没有帮到我什么,夜店里震破耳膜的音乐也没有,那些自大的心理医生们更是不着边际;13岁的时候,我有次半夜溜出家,买了一瓶龙舌兰去看电影的首映.. 我爱上了很多很多东西,但是好好上课几乎从来都没有出现在我的脑子里。
但我却在教室里找到了自己的平静。
我大概是在15岁的时候开始在儿童福利院教书,这一教就是三年。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么一件平凡的事情能给我这样的使命感。三年里每一周无论我带着怎样的心情走进那个破破的教室,无论我有多么的迷失,当那些孩子坐在我的面前,总是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我经常坐在那里想,到底是我在帮他们还是他们在帮我。也许是他们眼中的美好,也许是他们让我看到的可能性,也许是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影子的那一个瞬间。
我做过的“坏事”,几个树英成长也写不完,但我想说的是,我习惯了迷路。收到offer之后,老板和我说:“你们这些搞教育学的,怎么都有各种各样的黑历史”。但我后来想想,也许就是这坑坑洼洼的成长,把我们带上了这条路;也许就是我布满“污点”的成长,才给了我去做一个“教育家”的资格。一个没有在成长时走过各种弯路的人,有什么资格去告诉别人哪条路才是最好的。我一直觉得最好的老师往往是那些犯过很多错误的人——那些迷了路的向导。
没有伤痕哪里来的智慧。
我觉得在某些层面上,一个老师的职责和医生很像。Robin Williams在某部电影里说过:“A doctor’s mission should be not just to prevent death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That’s why you treat a disease—you win, you lose. You treat a person, I guarantee you—you’ll win no matter what the outcome.”老师也差不多,太多的人把教育变成了一个有关输赢的业绩。我读书的12年里,有太多的人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强加给我,却丝毫没带给我任何能让我真正成长的价值,这也也许是为什么我小学之后就没再听过课的原因,读书谁不会嘛,自学不也是一样。
好啦,所以我就要讲讲树英了。我知道在我不是唯一一个说过树英并不是一个留学中介的地方,但确实是这样。我有时想想老板这种浪漫主义的经营方式会如此的成功简直是像是一种奇迹。树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地方,这里所有的情怀可能会让一些人甚至是嗤之以鼻,就像我一直和老板说的,“一股清流”。树英没有把食物嚼碎喂到我嘴边,而是教会了我打猎生火,也许这并不是每个人想要的,但对我来说成长比最后得到什么来得更重要。一晚接着一晚地赶essay,说实话这也许是我申请季里最享受的事,一个字母接着一个字母,讲述我的故事的同时,一不小心就找到了自己所热爱的东西。
世界上需要更多的story tellers。我一直觉得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就像是被赋予了超能力一样,而不去讲故事就好像是忽视了自己的职责。我本来还想写的更多,但是赶着给老板交稿,也不知道怎么结尾,所以到这里就洗洗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