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8 | 做个普通的好人

 In Student Reflections

做个普通的好人

“我对你有信心。”

11年级的圣诞假期,我第一次接触树英。当时就感觉树英像一个非常温暖的大家庭,很有吸引力,与老板的对话也令我觉得很有意思。不过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选择树英而选择了另一家顾问。与这家中介发生一系列事情之后,我选择了在早期申请结束完后(感恩节)更换顾问。

急急忙忙地,我们重新走访了之前咨询过的机构。虽然家里人都说别急没事的,但我心里也知道,他们比我还担心。我不想把自己的焦虑表现出来,可心里的挫败还是存在,有时就是很气: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做对?为什么偏偏是我这么倒霉需要“中途出家”?

拜访了几家机构,都说情势危急,甚至要推翻重做我的所有东西。这令我比之前更加焦虑 – 而这时树英的出现令我踏实了下来。

再次造访树英,老板还是像上次一样聆听我的申请进度和想法。他没有过分地热情,态度还是一如既往地温和又理智。他说,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棒,来树英吧,我对你有信心。

并不是什么特别煽情的话,但那时我是感动的。即使知道之前的机构的话有“人间真实”的嫌疑,但是不断地被否定还是会令人很受伤,并且有一瞬间的自我怀疑:大概我就是那么糟糕的一个人吧?

而老板那一句简单的话就是温暖的、鼓舞人心的。那一刻我知道,不只是做生意,老板更多的,是做教育。

如果 if

加入树英后,老板快速与我制定计划,充分利用感恩节这个短假。School List扩展到20个,主攻文书,有余力就刷ACT,12月再考最后一次。

那简直是我过得最悲惨的一个感恩节。

每天七点半起床跑到树英写文书,写到下午两点开始ACT刷题,五点钟刷完离开树英赶紧回家吃顿饭,然后再赶去八佰伴上ACT课,上完九点半回家,写没写完的文书,写完再睡,第二天再来一遍……就这样持续一整周,我还吐槽说普通上班族一周还有两天休假呢,我除了睡觉就不休息了吧?

压力并没有随着感恩节假期结束而终止。回到学校的第一周,我主攻ACT,每天刷完一套完整的真题然后纠错。为了保证刷题量,我的学校作业都是刷题完成后做的,每天都要熬夜或者早起,经常性不吃早饭。但这样至少我不会犯懒不刷题了。不过这期间还要写UC文书。原本已经准备提交了,可爸妈看了突然有不同意见要改。有一天晚上终于有点mental breakdown开始哭。我室友看到我在被子里发抖问我怎么了,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感冒了,然后赶紧爬起来继续写。

就这样过了一周,我去考最后一次ACT,考完感觉并不好,有点挫败。我开始感觉有些后悔 – 如果没有再考ACT 而是把这段时间花在准备文书上就好了。然后我就开始想,如果我一开始就选对了顾问,是不是现在就不会这么火急火燎的了?如果我当初没有来Saint James,而是去了Hockaday或者Madeira,那是不是又会对申请更好些?或者说我根本就没出国,那是不是又不一样,可以每周回家,有微信支付和叫餐软件24小时可用,不像现在这样,没车出不了门叫个外卖都要1个小时到还特别贵?(话说我还有一个可笑的concern,就是我十几年后看国产青春片肯定完全没有代入感怎么办啊?)

我好像很容易后悔。并且一后悔就开始翻旧账: 如果这样,如果那样,如果我怎么做现在会怎么怎么……

但后悔只不过是一种从现实痛苦中转移注意力的无效方法,不对实际情况作出任何改变。英语里很神奇的一个词就是if,如果。 “如果”对于未来是有意义的,所以主将从现;可当“如果”是对过去说的,那就成了虚拟语气。

就像我微信告诉了老板我考得不好,老板回答:“我们加油把后面的事做好就行了。”

After all,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

考完ACT以后就是疯狂写文书。二十所学校,为了在圣诞前都出first draft,我每天写大概5篇文书干掉两所学校,也是同样的先写完文书再写学校作业。那段时间有时都睡不到6个小时,对于我这种比较需要睡觉的人来说真的是不足。虽然身体很累,但是精神上却越来越兴奋。老板说哈哈哈哈你好拼啊,我说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弹性有多大?可能人都是,被逼到了一种程度,反而会享受起这个过程的。很刺激的感觉。那时候又突然很洒脱地觉得:怕什么,人生在世不就是拼一次如果么?

然后,ACT出分,34分,比之前高一分。不过知道时,这个成绩已经没太大意义了,因为在我只剩下Cornell和UPenn的文书没写时,我的ED 结果出来了。

Johns Hopkins说,Congratulations!

Part of me

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矫情且怪异的想法,那就是我现在经历的好事,以后都有相应量的坏事会还回来。

拿到JHU的offer以后,我并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相反,我的反应特别平静,只有那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想: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然后朋友们知道了激动地冲进我房间恭喜我,朋友圈是各种熟的和不熟的人的点赞与评论,好像我考上了这个学校我就“飞升”了,好像我的旅程已经结束了,像童话故事的结尾“they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但我知道不是的。那些人恭喜我时不是这个意思,现实更是从任何程度上来说都不会是这样。Welcome Letter上没有俗套地打上电影The End的结局,生活的镜头仍旧向前推进。

我很惶恐。

一直以来大学就是我的奋斗目标。整个高中,我就等着考大学的这个时机,想要“咸鱼翻身”,因为我受够了跟别人说我在Saint James然后没有人知道那是哪儿也没有人知道我曾付出多少努力来到美国。我很诚实地讲,我是一个多疑又虚荣的人,我总是怀疑别人在看低我,我觉得我四年高中是憋着一口气一定要最后考上个人尽皆知的名牌大学,告诉别人“莫欺少年穷”,哪怕进了所谓的名牌大学不是我最喜欢的,或者进去以后会很累。

这种心态不好,我知道的。可是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结果是重要的。ED 出来前一晚,我失眠了,因为想起了我们中被认为最优秀的那个男生说的话:一开始他看到defer没感觉,但后面在wrestling practice时被对手在地上摔来摔去时突然就忍不住哭了,想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他根本不喜欢的运动?为了大学他做了那么多不喜欢的事,即使也是为了mental growth,但是平心而论,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大学啊。

然后我就想到了自己。我没有为了大学去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讲我好像和他一样茫然。就像他说的,即使考上了大学,我们也无法做到放任成绩不管。我们还是会做作业,考试碰上不会的题还是会紧张,考砸了以后还是会难过然后奋发学习下次拿A,即使我们知道,这个成绩已经没那么重要了……“This is in our blood.” 他这么说。我忽然开始思考,即使考上了大学又能怎样?我还是会如滚滚车轮一般向前进,最后要不在碰到困难时分崩离析,要不就是盲目地在平坦的大道上滚动着,依照着别人指的方向前进,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自我感觉良好加上中二病晚期的我感觉自己的想法一鸣惊人与众不同,在那天晚上文思泉涌狂写2000字,还想着这就是我的新PS,明天可以拿给大姐看。

然后我进了。

这个目标的突然达成是一种极其的不真实感。拿到offer的一整个周末我都在怀疑JHU是不是发错了?他们会不会突然收回去?我害怕的情绪甚至大过了我开心的情绪,就像是患了绝症的病人实现最后一个心愿,大家都怕他一口气上不来要去了。但我又是有苦难言,毕竟我已经比很多人都要幸运了。我的思虑会被人认为是胜利者矫揉造作的炫耀姿态,就像是被录取之后无论我抱怨什么总会有人说你都被大学录取了还抱怨什么啊,即使我抱怨的是与大学毫无关联的事。好像,生命中发生一件好事以后,其它不好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也不可以反抗,还要感恩戴德,因为比起一无所有的人你至少有一件好事。听起来强盗逻辑,放到实际生活中,居然很实用。因为,努力没得到结果,好人没有好报,都是常见的。怀着感恩的心小心翼翼地走下去,才能不至于被打击得太惨。

我大概讲得太悲观了。我大部分时候也能过得很开心,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喜欢看动漫看电影,追星聊八卦,自以为是地对时事指指点点,过一个臭屁高中生该过的生活。只是有时忍不住多想一点。在为大学奋斗的同时,生活中当然是有很多好事出现的。比如说打field hockey交朋友,在choir里唱solo,组建模联,进入Cum Laude……这些都是很小的slice of life的事。以前总觉得它们不值一提,或者大部分人眼中它们远没有大学结果重要。可我慢慢觉得并不是这样的。它们和大学结果是同等必要的,都是我身上的一部分,是我付出努力辛苦得到的。也许我的努力并不是达到目的的所有因素,但没有那些努力,什么都不可能实现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才慢慢适应并接受这个大学结果,大概是因为我距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不论是发生好事或坏事,我都不能安然接受,而需要一段时间去process它。

不过现在,就像我可以欣然接受field hockey和choir这些收获一样,我也应当安心地接受我的大学录取结果了。可能还是会困惑,接下来要往哪里去呢?如果我没进JHU呢?还是会像现在一样马不停蹄地朝前赶去吗?但有些事情现在是找不到答案的。比起像以前一样因为这种事困扰,我这次决定要开心一点地面对这些困惑。

After all,它们都是组成我的一部分。

做一个普通的好人

写完这篇树英成长,自己都觉得奇怪,明明最后申请结果是令我高兴的,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还是丧气的感觉??(更可怕的是,这篇文居然还是我自己一直很讨厌的鸡汤风格……)

其实也不是丧气。我只是觉得,既然我写了这篇成长,那就要对自己诚实,也要对读者负责。我的人生到目前为止没经过什么风浪。我的努力最后都有了成果,不像那些影视剧中可怜的好人。很多人跟我说,你一早就想好读生物然后为此做了很多实验,现在录取了,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为此我感激又害怕。我的所有未来都是计划好的吗?当然不是,我尽力计划,但总会有变化。那我为什么还要计划?因为我希望总能有一些事情按照我期望的发生。是的所以我已经开始思考研究生的事了,即便我刚考上大学,即便我还是很困惑。

不过我觉得我可以学会“不求甚解”。这也许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的。因为生命的有趣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你不知道明天是不是天上掉馅饼还是大祸临头。你期待但你又惶恐。你惴惴不安地等着命运的裁决,却又不甘心地为未来作出改变。整个大学申请就是人间真实,有起也有落。从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最重要的大概就是,作为一个社会中最常见的普通人,我们不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时又是不可替代的个体。不要自视过高,也不要妄自菲薄,重要的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尽力而为。

做个普通的好人,就够了。

我知道这听起来不宏大,做起来不简单。可世界上哪里需要那么多超级英雄呢?更多的贡献需要我们这些可爱的普通人吧~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话,来自演员春夏:

“小时候你是一个婴儿,婴儿的状态就是一个得到过剩的爱的状态。那我觉得成长就是让这个爱和这种充分的关心慢慢离开你,就是会慢慢接受到自己对这个世界没那么重要的,然后你就很平和地去看所有东西。
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只要你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应对,它是可以带来正面的作用。你可能觉得有点消极,但是它会让你真正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想这很正常,所有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你不会觉得生活是不公平的,因为人常常在追求一个公平感,你就会觉得社会是公平的,它对每个人都很公平。”

Recent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