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8 | 一次心灵的旅行

 In Student Reflections

一次心灵的旅行

 

回顾这一年的考试行程为了准备标化考试,我的身体走遍了上海、香港、台北、高雄、名古屋……
看了下电脑里的文件夹我申请季申请的学校,我的心灵跨越了三大洲,从香港到美国,从美国到英国,爱尔兰,甚至瑞典……
申请的路上我就像那些在外漂泊的游子,没有定数,四处打拼,希望能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专业与赏识自己的大学。
在本科申请的旅途中,我变得更加现实:我明白了这个申请季乃至整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在本科申请的旅途中,我也变得更加理想:我明白了一切皆是有可能的。
而树英,便是那每一位游子都想回到的那个安全的避风港,那个温馨的家……

对于我来说,写树英成长的过程的感受就像写申请时的那篇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十分相似,我的确经历了很多,也在申请季学习到了很多,但他们都是分散的一片片小碎片,直至现在我也还没有寻找到一个好办法去用逻辑将他们串联起来,所以在这一篇树英成长中,我将采用线性叙事来述说我与树英的故事,而在“杂记”部分里我会一条条地列举我在申请季中的感悟。

抱歉我忘记介绍我自己了,我叫黎昊旻,我来自上外附中,我想学习艺术史,我是树英2018er。

 

起航——初见树英

在高一(十年级)的那个寒假,我就已经第一次遇见了树英。

当时的树英还在肇嘉浜路,还记得我是第二个走进19楼的托福强化B班教室的,在这之前另一位树英2018er已经在教室里,“大大咧咧”地和每一个新到的同学打着招呼,感觉十分友善;初见DTR也是在这间教室,他当时进到教室来看看托福B班的学生们,和我们说说话,感觉很有亲和力。

托福冲刺B班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树英式温暖的地方。

起初几天大家都十分羞涩,就连午休的时候都只听得到写字翻书刷刷的声音,但当大家渐渐熟悉起来的时候,托福B班一下就从坟墓般的安静“蜕变”成为了“树英第一闹”。这两周托福的学习虽然每天都有大量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但我们班级就像一个家庭一般温暖,总之在一起的时候就十分的开心,特别的安心。

树英是温暖的,家一样的温暖。

 

晕船——不在树英的这些天

 

身在我所在的高中上外附中,保送还是出国是一个困扰了许久的问题。

说实话,我在高一(十年级)的时候并没有很明确的目标。保送与出国都是极其好的选择,而且在我看来两者皆是需要校内成绩的高水平发挥的,并无很大的不同。两条道路我都不想放弃,所以在保证学校成绩不耽误的前提下,我依然在尽力地准备标化考试。关于这段时间的感悟,会在“杂记”部分细细谈起,现在让我们继续“申请旅途”。

在这一段举棋不定的时间,我在学术上有什么新的兴趣,有什么新的成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总会想着第一个和DTR分享。记得当时对语言学有着浓厚兴趣,在我与DTR分享之后15分钟左右我的微信聊天中就多出来了一个群聊——DTR将我和学长邀请进了同一个群聊,我与学长当时都喜欢研究语言学,这时的我是十分感动的:因为严谨地来说我当时其实并不算是一个树英er,但DTR却已经是那段时间帮助我最多的人,也已经成为了我最希望与之分享自己情绪、学术兴趣的人了。当时我的内心已经有这样的潜意识:如果之后选择了出国,树英就会是唯一的选择。

 

乘风破浪——在树英的申请季

 

申请季固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但天会知道一开始就有些困难。

在高二(十一年级)升高三(十二年级)的暑假,我才正式决定走上出国这条路正式地加入了我期待已久树英大家庭;准备选择文书班(Essay Class)的时候又发现基本所有的时间段都与自己的暑期安排冲突。唯一一段可行的时间段也有4天(一共只有10天文书课)与我的志愿者时间重合。“树英式温暖”在这时又回到了我的身边,璐璐姐还是和我一起想出了解决方法。因为在前四天错过了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PS) 的课时,所以我的第一稿个人陈述,在现在回头看,是完全不得要领的。但Kerri第一次和我头脑风暴构思个人陈述的时候依然鼓励了我:“你是一个好写手啊!” 之后写出来一篇符合要求的个人陈述之后和大姐又聊了一次,最终找正了方向。另一位树英2018er(嗯对的就是托福班那位同学)在第五天我开始文书课的时候也一直帮助我,回答我一些很天真的问题,帮我认清各个文书老师,小组讨论也把我带进他的那一组让我一起参与讨论,树英的精髓便在此吧,同伴们的非常无私地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在文书班结束后,璐璐姐也很耐心地一遍遍跟我解释申请系统和各类现在看来真的很天真的问题;我的文书mentor Rebecca也是非常好的人,之前一起改文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感叹:“为什么会有和我想法那么一致的老师啊!?”、“缩略之后的句子太漂亮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Kerri在常规申请轮(RD)文书阶段的“小发明”十分有用——把申请的学校和文书题目制成表格来给自己规定计划;本来在早申请轮(ED/EA)的时候我是十分随性的,今天想写哪一篇就写哪一篇,没有计划可言。我原本也想按照这样的思路写常规申请轮(RD)文书的,但之后发现给自己做计划的方式简直太有效率了:第一,常规申请轮(RD)文书篇目数量巨大,不可能随性地写;第二,作为处女座的我将自己用自己规定的计划框死反而更加能让我更加高效地写出好文书。人们总说:“在面前有一团事情要做的时候,要把这一团事情拆散成好几个步骤。”在申请季中,树英在实践中教会了我们这一点。

如果把DIY的申请季比作丛林探险,那在树英申请便可以称作是有向导带领的丛林探险:树英的老师们从来不会帮你一手操办文书和其他任何申请事宜。他们会教会你如何去做而不是将现成的摆在你面前,而每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也一定会及时提供帮助。这样,才能体现出申请季真正的意义啊:抉择、实践与成长,为此我十分十分感谢树英。

 

到达彼岸——申请季圆满

 

1月18日晚间18点46分,正在用晚饭,可能是巧合,我当时从口袋里掏出了我的手机,看到了“UCAS”(英国申请系统)发来的“状态更新” (Application Status Notification)邮件, 一般来说这意味着大学录取结果的发放。我从来不知道一个人可以那么快地从放松的状态转变成极紧张的状态。看到结果的那一刻真的尖叫了起来:是好消息,是我的梦校St Andrews的艺术史。从我的心态上来说,申请季对我来说已经基本告一段落了。申请季的结束并不代表这段时间的思考结束了,这一份录取信(offer)反而促使了我的思考,使我对申请、人生的思考比申请季开始时多得多,那么“杂记”部分就从这里出发吧……

 

旅行随想——杂记

 

A.    “七分靠努力,三分靠天命”
申请季只是大学本科的开始而已,在被女神校录取的那股兴奋劲儿之后,我仔细地想了很久,我认为“我根本配不上”女神校的录取。我的标化并不能算突出,学校的GPA也不算高~至少是绝对够不着女神校的标准的。英国大学相比较美国不需要那么多课外活动等等,所以剩下的录取决定因素只剩下了文书和运气。英国的文书是我自己感觉写得最完美的一篇文书,运气成分在这里当然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学本科是去汲取更多知识的,是需要学术能力和实力的,而文书只是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和潜力,并不是学术能力……所以我的总结即是:我因为某方面连我自己都没注意到的潜力以及很大一部分运气成分成功地获得女神校的录取,并不代表我进入本科深造的时候就一定会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所以我想要采纳的措施即是:在高三(十二年级)下半学期一定要拼尽全力地提升自己的学术实力,多阅读艺术史专业方向的书籍。即使纸面上是“无条件录取”(Unconditional Offer),我还是可以感受到女神校给予我的“条件”,给予我的期望。
思考过后,我更加确信了申请季只是一个开始;永远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会错。

B.    但总要接受有人“三分靠努力,七分靠天命”
世界本就不公平,申请季丝毫不例外,反而倒是“世界不公平”的集合体现。
世界的不公平太多了,这世界总会发生这些本不该发生的事情……
而我们,丝毫没有办法去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能做到的便是闷头改善自己,不要被这些不公平的事情激怒、影响,这只会对自己的学术与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 我们自己一定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去做这些不公不义之事同流合污。

C.   “一切皆有可能”

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我在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我可以录取我的女神校,从未,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体制内的背景完全不可能。就连我接到录取通知的时候也依旧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自己在做梦。
我甚至已经想到了“录取通知是否发错了”这类极小概率的可能。
但是,发生的事情就是真实存在的了。
我成功了,如果我可以的话那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就也一样可以成功。
不要放弃你的梦想,绑定性早申请阶段(ED)一定要去申请自己的dream school,无论认为自己的成绩有多离谱、活动有多普通,不要被吓退,因为只有自己相信,自己希望的事情才能真正发生。

D. 好朋友的陪伴比什么都更重要

申请季最重要的就是有自己的知心朋友了。
若不是我一个最好的朋友在午夜拉着我“煲电话粥”和我讲解英国的文书、支持我乐观的选校,我一定不会有机会录取我的女神校;
若不是我一个最好的朋友一直和我敞开心扉地讨论申请季遇到的问题、聊人生、谈理想,我不知道我现在的心态会有多差,甚至有可能无法好好地走完申请季;

E. 不要忘记父母的陪伴

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是在身边最习以为常的事情。
我的申请季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没有无条件支持我追逐梦想的父母,是不可能的。
感谢,感谢……一万句感谢

要说申请季会有什么收获,那一定是这样:
我变得既现实又理想;我既了解了世界也了解了自己。
申请季打开了我的思想闸门:我开始思考,我开始明辨是非,我开始了真正的选择、权衡与取舍……让我在那个寻找“我是谁”的问题上又靠近了一步。

Recent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