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8 |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In Student Reflections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申请季迷迷糊糊地就过去了,甚至点开申请结果前,都不知道应该准备什么样的情绪。如今再回忆三年来每一件牵绊我的小事,看到的自己大多是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的状态。我很羡慕紫璇的树英成长里把申请季作为“一件十分有趣又愉快的事”。但就算现在回过头告诉过去的我,每个岔路口应该选择哪条路,第一次仍然是艰难的。

申请季的情绪,负面的占了大部分。始终觉得这个战争中只有我自己。即使我遇到那么多的老师和朋友给我鼓励和帮助,它只有于我是唯一的。每一个关卡都需要自己争取,没有人比自己更关心它的得失。我会纠结,不希望有一点差错。

我希望SAT托福课的每一分钟都能学到东西,每个机构老师和中介都负责任;我希望高二就早早知道我的梦校并且会去她的夏校;希望School List上每所学校都是最适合我的,没有一所是凑数导致浪费了送分的钱;希望所有的申请标准都能一条条的列出来,不要有主观模糊的界定欺骗我调高或者调低目标….因为这些自己才有的贪婪,烦恼也只能自己消化。每当不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会走向岔路,就会特别的紧张,别人都不会理解。申请结束过后,只想说:爱怎么焦虑就怎么焦虑,在纠结和取舍中才能找到说服自己的答案,谁说一定要很从容。

Part One

“每个申请者都是新手…”

自己迷茫的同时,也在观察着其他的新手们。总有些人走在最前面,他们看起来很早就掌握了所有信息,有人脉,精明且自信,他们早早地规划好的日程有条不紊地前进;有些人走在浩浩荡荡的人群中间,跟着大部队做决定,他们相信别人的结论与建议,知道一般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但有时也怀疑要不要随波逐流;还有的人,他们在无尽的思想的漩涡中度过,像哲学家一样天天思考人生,他们探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怎么样挣脱羁绊。

从高一考托福那时候起,我就处于很懵的状态(而且非常的单纯),身边人似乎都比我懂很多。只要别人有点自信地说应该如何如何,我就深信不疑。

#我曾经相信#

托福可以一直考到高三

SAT和托福不用同时学,因为SAT会给托福提分很多

TPO不能随便刷因为超级珍贵

这三年我一定会有某一段时间拼了命学习…(在做梦)

考场会临时放不用太早报名….

考到115以上的都是很牛很牛很牛很牛的人,都是天才,不用在意他们…

口语24就很厉害了,很少有能上25的….

托福不用很高,SAT高就行….(不匹配的苦)

那些高分都是中介秀的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夏校一定要参加,而且一定在高二的暑假….(刚发现周围都是牛人,但没时间努力一把了)

理科竞赛得奖的都是生来聪明的同学…

活动要很多很多,还有大牛推荐信….

U.S.News都是学校买排名的一点都不可靠…

中国人多的学校别去了吧,练不了英语….

中国人少的学校也别去了吧,很难适应当地文化….

申请者看起来很矫情,不就是考个大学,好好学习不就行了。但其实SAT和托福没出分的时候,大概只有上帝知道你会不会考出来。成绩,考场,随随便便取消,一分钱都不退。哪个level的大学属于你,大部分人给你的答案都是主观的。

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极不熟悉关卡,会特别希望有人告诉我们通关攻略。对陌生的恐慌就是轻信的来源,也给很多不负责任的中介或补课机构谋利的可趁之机。每一个“我曾经相信”被推翻时,都会从自以为找到了捷径退回一片空白。

这种时候,跟申请者说你们要自信其实没什么帮助,应该说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至少留一个拼搏的机会。

 

Part Two

#申请季的成长#

其实申请是个契机,强迫每个人走出舒适圈,去学一些东西,去挑战自己,去接触不同的人。高一听说申请大学要写“我是谁”的文书,我就觉得没什么希望了。整个初中都没做什么活动,认识的人也都是差不多的类型。区分每个人的,只有学科优势,或者乐器特长什么的吧。那我这种成绩平平,没有什么特长的学生,怎么吸引招生官呢。但整个三年的经历才让我知道每个人的区别在哪。

比如你坐在咖啡店里,什么事情都不做,你的注意力会停在哪里。是墙上的logo,是服务员的服装,是桌子椅子是否高度合适,饮料的甜度,还是周围的人们在聊些什么。不同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相处模式,有没有兄弟姐妹,可能也会影响我们不同生活方式。你认为什么样的才是合适的。再或者,接触各色各样的人,你最在意的点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你愿不愿意与他相处。看到一则新闻,你的执念是什么,你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什么。其实我们的差别有很多的维度。而申请是让我们多了双眼睛观察世界,再观察自己。

它是展现自己优秀实力的工具。如果我们花费太多投机取巧的精力,稍不留神就会被自己错信的“捷径”拖了后腿。比如绞尽脑汁的想这个大学喜欢哪种学生,怎样迎合它的口味做活动,哪个机构老师名气最响等等。花在嫌弃机构老师的时间多过踏实练习标化,就会本末倒置了。

 

Part Three

#申请的一些经验#

申请不是一个流程化的东西,不是把所有任务写到时间表里就会过的很自在,不是高分+竞赛+文笔好就能考进很好的学校。

 

一、标化:不要太相信运气

1.越早出分越好,可能性越多

在我申请的时候,这句话看到了无数遍,每一个学姐学长以及公众号都会把它置顶。没有尝过申请季滋味的人是不能体会到它的重要性的。

当你很早的出分了,你可以很任性的选下一场考试去不去,你可以好好地做school research并且想嫌弃哪个就嫌弃哪个,地理位置、学校规模、专业排名都可以选,而且school list上的大牛学校永远不会因为你分数不够被删除。但如果你没出分,高三还和托福不清不楚地纠缠,别无选择,你只能坐火车大老远去外地考托福,还祈祷着College board不随手把你的分数取消了,还不知道该ED哪个学校,文书的截止日期就到眼前了。一不小心,你又落了学校的课。

我最后一场托福就是这么悲惨找了黄牛,赶着ED截止日期报的。从来没去过的考场,门外钻孔声音不停。考场严谨的大叔要很久很久才核对完信息,以致我做听力时考生仍在陆续进场。拖到最后一刻的托福只能交给命运,批改压不压分,考场有没有噪音,题目难度,还有那天的身体状况。其实是要赌一把的。当时看那些高一就出分110+的同学是超级超级羡慕的。都说托福比SAT好出分,我倒没觉得,只是托福场次多而已,每个考试都有高分段。节奏一定要把握好。

标化出分其实影响着选校和文书等等。很多同学参加10月SAT,不知道自己的最终分数的情况下选校是很有难度的。都申reach的学校,或者全部保底校,ED学校的选择也会遇到困难。

2.不要太相信运气

高一高二的时候,对托福有很深的误会…..以为场次多,总会在题目简单的时候考出来。托福每场考试可能存在口语写作批改上的差异,也就是运气成分,但范围不大于3分。如果没有尽最大力度准备,通过考多次碰运气的方式,也只在低分浮动。运气起作用是在实力的基础上,标化不会有奇迹出现。

3.安排好考试,补习时间,和目标分数

托福的热门档期提早很久报名,比如暑假的考场。出分不理想就要临时报名在外地考是常事。先排好考试时间再决定自己学习量,而不是坐等英语水平上涨再报名。(SAT听说会提高托福成绩,但没想象中那么大幅度,而且可能只有阅读会提分,所以别让SAT成为停止学习托福的借口…)

SAT 浮动相对大,我参加的8月题目明显简单,但也有不好的情况,比如10月份很多考生分数取消了。SAT建议多报几场。

4.重视数学,口语

SAT数学其实是重要的指标(申请工程学校也有要求),中间那次考试数学只有740…考试前每次模考数学都错了好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相信自己实考一定可以800…最后出分是在8月夏威夷考的,比较简单,阳光椰子树和海滩,相比在万人坑的状态好。

5.考试心态不要崩,每一秒都可能决定最终成绩好坏!!!

千万别放弃!!最后出分的那次考试阅读和听力做完满脑子都是钻孔声音,但是讲口语的时候还是坚持做到最好,小小地弥补前面的缺陷。说不定批的松。

6.网上有很多标化经验贴。

备考阶段我每天都刷,想找最好的辅导材料,但时间都花在找方法上了。找到方法就考试了。

 

二、夏校及活动:抓住机会勇于尝试

1.不要给自己设限

高一找活动时急于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容易很早地给自己贴标签。例如文科生/理科生,不适合写稿子,不擅长竞赛等等。谁说文科好不擅长物理竞赛,理科好不能写文章。这些都只会草率地否决自己的可能性。不要用准备标化的借口错过了很多竞赛和活动,躲在舒适圈里不愿挑战自己。

2.一颗远离功利的心

刚开始总想找脱颖而出的课外活动。以为招生官不愿再看到的漫天的志愿者和学生社团。但快两年的义工经历后,我发现形式和头衔不一定要吸引眼球。即使做同一件事,个人兴趣,特质,和状态都能使我们变得与众不同。比如在我参加的团体里,我喜欢听义工们的想法,希望让团队更有凝聚力;有些义工就喜欢孩子们的纯洁善良,享受交流中相互的信任;还有的喜欢课程的创新设计。在每个活动里,都认识了很多有想法有热情的小伙伴,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而那些宣传工作(推荐信,证书等等噱头)比实际质量好太多的活动,即使摆在招生官面前,相信我,他们也看得出水分。

 

三、文书:展现自己最真实的样子

写文书不用为了凑成完美的结构,加一些没有情感的段落。我的第一稿文书,严格符合改变前,事件,改变后,感想这样的结构。它是硬拼起来的,缺哪个环节就加一段上去。别人看了都说人物太多情节太复杂。

一稿稿的修改,我觉得是由繁入简的过程。从超多字数的故事中剥离出最精华的人物内心。即使是150字的辅助文书,我也花了很久很久的时间和树英的老师们讨论主题,只希望的把当时发生的真实想法写出来。如果塑造的人和我不符,被拒就会很不甘心。因为真正的自己没有给招生官看到。

 

Part Four

#树英#

一、选中介

选中介的时候就听学长学姐说水很深,有些中介看着面善,总是在申请最关键的时候给出种种限制,还会额外收费。也听说中介的资源绝大部分是分给成绩最优异的一批人,种种宣传都把沉在水下的学生们藏了起来。正如选学校,选中介选补课机构都是需要下功夫调查,找老师聊,问前几届的学长学姐真实感受等等。也正因如此,来树英前加了很多市面的各种中介老师,也聊过很久,都迟迟没有下决定。

想分享一下我觉得选择中介比较重要的几点:

1. 价钱。多找几家对比价钱是很重要的。首先,要了解中介给出的价钱不包括的内容,比如有没有学校数量限制,修改文书、准备材料和活动规划是不是都包括。正规的机构,有大概一个市场价的范围,建议多看几家,不要轻易相信太便宜的。

2. 文书老师。我去过一个中介,文书老师只有一个人。尽管和活动规划的老师很能聊得来,背景也很专业,但文书老师还是特别重要的。有些文书老师很“独裁”,给他们一个中文或简单的英语文书草稿,他们写成华丽丽的文章,就算文书的终稿了。当学生觉得和自己原来表达的意思有出入时,他们就会摆出“你觉得谁比较专业”的姿态。我觉得文书老师是外国人或者华裔是比较好的(虽然不怎么了解国内文书老师),因为他们对本土表达方式比较熟悉,他们可以告诉我哪里的表达会比较awkward。但也不是所有外国人都是很靠谱的。有些外国老师改文书也就是用上华丽的词,不看内容,不看主旨,不看结构,整篇文章可读性也不高。有些中介可以提供学生初稿和终稿的文书,可以参考。

3. 全部录取结果和对应标化成绩。成绩不是很高的同学可以着重看录取结果里低分高录的情况,比高分段的录取结果更有说服力。录取结果除了要标化一起看,还要看每一届学生的数量及占比,录取结果榜单里很多是重复出现的学霸的名字…

二、树英

第一次去树英,是在灰扑扑的老房子。19楼到21楼还得走楼梯,黑咕隆咚的,和宣传视频里描述的树英有点不同。进门看到了招牌绿叶墙和钉起来的明信片,上面出现了DTR这个名字。感觉这个老板挺独特的,哪有人用姓名缩写作为称呼。

旁边的玻璃房里看到了老板真人,在和其他家长谈话。我就又回到了门口。其实不像其他同学看到绿墙和满墙thank you card感到“树英是个好地方”,我当时就在看谁的字比较好看,以及,怀疑是不是这个中介老板逼着每个人写然后放在这么显眼的地方宣传…

“哈喽月琪”他把我叫进去了。确实又高又壮又潇洒。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挺好的 挺好的”“That’s good”。并不是说他这几句话就能让我多感谢他,我在意的是,他不会像其他中介那样为了让同学们抓住这棵救命稻草,把我贬得一文不值,然后秀出自己的专业素养。那些自我烘托的姿态,才令人厌恶。之后的一个月,由于准备SAT,也没有急着定中介。之前加的几个中介隔三差五就让我去他们那聊天,即使我说了要准备标化,他们也没有停止推销。

(以下评价绝无虚假)

1.老板&大姐

老板是谈及树英永远不能绕开的那个人。不管我纠结什么问题,申请上的或者情绪上,第一个就会给他发消息,他都会秒回,而且超级详细。不会被他嘲笑,不会被拒绝,更不会被打击。即使有时候他会说“亲爱的你怎么总是问些蠢蠢的问题…”和我想象的老板不同,他对每个mentor,每个老师,即尊重又信任。他跟我们说发邮件内容不能空着要有礼貌。他提醒我们收到offer后给oversea mentor发感谢信。

写文书的过程真的很难熬,总感觉生活中没有想象中的有趣,能拿出来说的都说完了。完美主义和拖延症有时候没有多大分别。那天在树英见到老板,他跟我说了一个词,叫无力感。面对不确定的东西,我们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去了解,让它确定,另一方面就要认识到无力感,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在我们掌控之中。他说“我不想让家人生病,但我真的能控制吗”。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有点想哭。能给别人当靠山前,自己会经历过风风雨雨,变得很强大。每次遇到困难找他聊天,都有点像找医生。在我们自己眼中天大的好像只有自己有的问题,他却见过不少相同的案例。高二后期,标化还很低,别人如数家珍的奖项到我这就是一片空白,活动不做任何筛选,能填满就已经很好。最灰心丧气的时候,老板一直是淡定的,让我觉得还有救。可能在家长同学心中,他就是这样“给人安心的感觉”。

老板很喜欢买家具,树英最多的就是靠垫,还有垃圾桶。一个教室四五六七个垃圾桶不嫌多。可能因为有钱,还有点小情怀,买了一个很旧很旧很旧的自行车还放了两个娃娃装饰,还买了好多画,还用三个灯打光。他真的有点可爱。很孝顺,很爱妈妈和女儿。喜欢拉微信群,喜欢起外号,喜欢翻白眼,喜欢发 哈哈哈哈哈 啊啊啊啊啊 我的天哪 It made my day 我女儿未来的母校。

老板总是和第一次见到的不太一样。

然后是大姐。幽默而且时髦的大姐。

作为一个学生,我还是挺令人头疼的。找大姐聊选校的时候,我对自己的定位始终不清楚,但对学校的要求还很多。除了希望专业排名高,地理位置好,还希望学校氛围没有竞争性,大家都非常善良….大姐说我像找男朋友一样….不过即便如此,她还是超级耐心的跟我一个一个学校的介绍。

2.Sarah

非常非常好看的小姐姐!Essay班看到的第一眼就想“希望能和她一组!”我不得不称赞Sarah是相当聪明的mentor。所有中文或者英文我无法表达清楚,或者自己讲着讲着就迷失的话,她总是能知道我想说什么,而且写出极为贴切的句子。她有时候还会迁就我讲中文,我觉得她的中文比我的英文好太多…….写文书的过程真的一直在麻烦她,ED之前我是树英钉子户之一。就是那种纠结来纠结去还有点拖延症导致没法梳理好思路写完essay的人。

她有时候会说我和别的学生不一样。150的文书我会用写650字文书的方式理思路,我想把故事尽可能的展开然后有筛选的余地,再缩成150个字。所以……特别对不起她…….还有的时候,Sarah帮我列出提纲之后,只要有我觉得和我不符合的地方我就会指出来,弄得她很崩溃。所以Sarah实在太好了。

当临近ED RD各种DDL时,因为有Sarah,气氛也会不同。她会在小房间里,跟我们分享她觉得很帅的弹吉他的小哥哥,会和大家一起定烤串,会组织各种圣诞派对,万圣节派对等等。非常可爱千年难遇的mentor!

3.Will&Gene&颖杰

Will是essay班上的老师,没有理由的觉得他超级酷。每天穿着白色体恤在教室里游走。我第一稿文书巨长巨长,思如泉涌但是有很多没有营养的内容。我记得他就盘腿坐在地上听我一点一点的讲(我口语还不太好,支支吾吾的….)特别感动。

说到Gene就更对不起他了,文书总比别人晚交,好多的文书都是在DDL前发给他,希望学弟学妹千万不要这样!!对mentor真的好摧残。其他小伙伴说mentor回的比较慢,Gene有时候三四封一起回。感觉好幸福~

最后,说一说颖杰。杨天池的树英成长里说颖杰像一个机器人一样一直工作,特别有画面感。她永远站在那个有电脑架子的地方,站着噼里啪啦地打字。周围的人走来走去,大声喧哗她也从不会抬头。我和她很少聊天,但她有一次突然对我说,我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别人很多的建议都是主观性的,我不能一直迷失在这么多不同的声音里。不要因为令我迷茫的声音多就停止前进。有一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又重新认识了自己。特别谢谢她说的那番话。

4.小伙伴们

在树英,和他们待在一起一直是很开心的。即便是遇到了麻烦,essay写不完,总有一圈人说“我也是我也是”。我们一起玩white elephant,一起在万圣节派对上雕南瓜,还一起聊人生。这里又要夸一下老板和大姐的眼光,树英的同学性格都很好,也很努力。从补习班就认识的居瑶佳,还有永远快乐的紫璇,知性小姐姐cherry,误认为是情侣的廖宇欣廖宇泽姐弟,很好笑的ND,我还没写完essay就开始做助教的ciao,还有很美的姐妹花Gisele和Chloe….他们被录取到想去的学校,我也特别特别激动。

没有这些小伙伴的申请是不完整的,树英也是不完整的。

申请季很艰难,但是我们并不孤独…….

Recent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