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8 | What’s my favorite?

 In Student Reflections

What’s my favorite?

这是我在文书中最害怕的问题。原因很简单。要想出一件事情能够超越我所有其他的“爱好”,确实不易。从世界路8号到国权路383和384,大部分时间,我选择压抑着自己,在迷茫中寻找一丝飘渺的光。不知不觉中,我的身体属于集体,我的意识属于集体,我的所有都属于集体。

上文可能有些抽象,我解释一下。兰生复旦在我读书的时候非常强调成绩和纪律,或称集体意识。抗压能力是必备技能,特别是当我做作业做到凌晨2点选择放弃的第二天,被赶出教室补作业;或我在吃饭的时候借给同学一张餐巾纸,被身旁检查人员记下扣班级量化分;又或放学后黑板槽里留有一层薄如蝉翼的粉笔灰,即使我已经擦了三遍黑板。现在回想,兰生发生的一切都挺有趣的,但和传言中的衡水中学对比,真是差远了。当然,如果读者据此认为当年兰生就是一个可怕的军事基地,批量生产做题机器人,那绝对是言过其实。兰生独特的教学智慧蕴含在追求成绩和纪律的平衡,又加上初中的孩子天性乐观贪玩,即使把我们关在笼子里,我们也能每天想出娱乐的新花样。敏锐的读者也许能发现,兰生当年最大的问题在于忽视培养个体差异,因为强调个体差异必将破坏集体的和谐和统一,破坏集体对于特定科目成绩的无限追求,而兰生所希望的模式,统一中的差异,更容易管理和操作。我在兰生形成的价值观,即学习和纪律,将会为我在复旦附中的体验埋下巨大的隐患。

复旦附中相比兰生复旦的神奇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其非官方校训“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体现着附中任课老师和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体系,至少在我这届还是如此,之后学弟学妹的遭遇我不清楚,不敢说。复旦附中的自由体现在对于社团活动、团学联活动和国际交流的大力支持,体现在菁英计划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现在文理学院走班分层制度的创新实践。因为自由,复旦附中的氛围对于决定出国留学申请的同学非常有利,每年大批学子去海外深造,但需要注意,作为一所著名普高,它的教育和行政制度必须是以高考为导向、为目标的。所谓的“无用”也是因为对高考提分“无用”,而不是对个人综合能力发展“无用”。(分数为王的理念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底里)

复旦附中的“自由”迷惑了我。我原本以为即使在高考班也可以享受双语学校甚至美高的自主、自由发展的氛围,但一切不过是巨大的泡沫。没有美本申请的压力和驱动力,再多的活动也只是纯粹地为简单的爱好而生,难以深入,更不用说我连自己的爱好,或者以后向往的专业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在浑浑噩噩地被动参与活动、迷茫地过日子。利用复旦附中的自由一定需要早做规划和准备,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犹豫。结果是,我本就糟糕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因为多年来填鸭式的教育变得更加脆弱。两年来,我说不出一项自己热爱的活动和项目,还傻傻地认为我热爱所有的科目(除了政治)。到了高二寒假,心情抑郁的我每天都在质问自己活在附中还有什么意义,开始发狂般地自虐,疯狂地生活。

幸运的是,我高一暑假误打误撞地听了一场USAD(美国学术十项全能)的宣讲会,被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team study and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深深地吸引。刹那间,它成为了我生命中唯一的支柱,所有学校施加给我的科目和教学方式都变得可笑至极。学习应该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科和方向)、自我探索、老师引领、自我总结、和拓展实践的过程。若是没有前两个部分,学习不是掌握在我手里,而是傻傻地交给了老师。可以说,我的意识属于集体。集体交给我什么我就接受什么。以历史举例。既然历史课大部分人都在写作业睡觉,在考前一周背背课本就可以考到A,为什么还要设有历史课?通过课堂我们真正接触了历史的探索方法吗?培养了科学的历史观吗?也许会有人反驳,高三的历史等级班确实教授了这些重要思想,但凭什么我的两年高一高二历史课就要浪费呢?对于教育的思考一直促使着我去反思自己在复旦附中悲惨的生活状态。后来我有幸结识了USAD的大朋友Nick,他一直在简书上写文章分享最新教育潮流,我这才明白教育应该的模样。(大家有兴趣也能看看lol)

题外话:很多人会问我这个问题。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高中的机会,你还会选择复旦附中吗?

我一定会摆出一副深思的模样,沉重地点点头。在附中我遇到了一批最优秀的同学和极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这是我在附中得到的不可替代的财富。可惜,附中被现今的高考制度所限,所以它的潜力没有完全发挥。

回正题。读者应该可以从我之前的描述中了解到我大概的生活状态:迷茫、不知所措、不满、甚至疯狂。在去年4月份,从USAD美国总决赛返程的途中,我终于下定赴美留学决心,逃离这个“糟糕”的教育环境。5月份,我就正式贴上了普高出国党的标签,签约了自己第一个中介(注意!不是树英)。在此我不愿过多描述我和前一个中介的过往经历。这既是对我自己的保护,又是对另一个留学中介的保护(毕竟人家也要做生意嘛)。

5个月后,递交完EA、ED申请,妈妈把我带入了DTR的办公室。当时我整个人处于“痴傻”状态,唯一留下的印象就是巨大的毛绒玩具。因为托福成绩不理想,SAT又在十月份遭到重创,上一个中介非常不支持我选择当时的ED校,转而建议我选择圣母,现在回想是一所和我匹配度不到20%的学校。我不理解,为什么本应可以有实力考上清北的我,只能在出国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艰难。我觉得自己活动也不是太水(其实确实非常水),成绩也不差(SAT和托福确实很低,而且没有AP),那考个还不错的学校应该不是问题(当然UCLA优秀至极)。所以当老板再一次给我重新规划school list,将我认为的保底校放在了match school,再把我从来没听说过的文理学院和原来根本瞧不上的大学放在了safe school,我的内心是很纠结的。没错,自身高考与美本申请的竞争力差距越大,就越难接受这个现实。我在太长时间内把校内成绩看成衡量学生最重要的指标,但这种中式价值观在美本申请面前被粉碎得片甲不留。我的身旁有太多才华横溢的申请者,他们充分地将自己的个性和爱好融入自己的申请文书和活动之中。虽然做数理化不一定强于我们普高理科班学生,但是他们在课题和实验中所体现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我由衷钦佩。树英使我结识了这样一群人,有魅力、有风度,他们成绩不一定是最突出,却各有其智慧和理想;即使未曾谋面,从他们的树英成长中,我得到了一种沉寂的力量。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拍成一部电影,不一定需要惊心动魄;我不会评论谁优谁劣,因为人本平等,我只会默默地感受他们人生中每一次颠簸。

正是因为树英小伙伴的启发,我第一次对镜子中的自己问问好。之前所有的自卑与迷茫化作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我大胆地在心中呐喊:我就是我!我要创造一种风格独属于自己,打拼出一条路仅有我走过才算完整。我原来在社交场所的矜持、沉默寡言的原因多归于强烈的自我否定:我不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虽然陌生人根本不会在乎你)、不希望因为自己种种缺点而显得与众不同,想用沉默为自己发声(读者也能猜到结果)。自我否定源于不接受自己背离他人的价值观体系。这种被他人隐形地纠缠着的生活久而久之太累太无意义,简直让人抓狂,又容易使人迷失自我,陷于泥潭。树英(美本申请)促使我意识到,我应该尝试追求我内心向往的生活,无论他人的评价与审判。

我EA、ED没有被录取一所学校。四个月间,我经常自嘲真是失学少年了,复旦附中不提供任何课程,大学也没有着落。我嘲笑自己是“四无人员”:没夏校、没AP、没国际课程、也没有访校,因而错过很多学校的面试。(学弟学妹千万不要这样做!)我没有梦校,因为我对每个学校都没有情感、不了解,只能通过官网粗粗地窥探究竟。如今,我回想当时的school list,只能感叹自己竟然被具有一定欺骗性质的US NEWS排名所束缚,又对自身能力没有准确的认知。大学是自己四年学习的地方,不是把名字展示给任何人欣赏崇拜的。再说,大部分人都对美国大学抱有深深的误区,以为世界上只有常春藤和斯坦福,以为申请美本是走高考的捷径,思想还停留在遥远的上个世纪。这更加坚定了我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并不在乎别人如何嘲笑我。另外还要警告读者,所有的报道和陈述,包括我这篇树英成长和家长所见公众号流传的申请成功案例,都是一家之谈,事物本质的一个侧面,若不加细心辨别,读者很有可能误入歧途,形成错误观念,特别是对于自身的定位。

防止自身对于申请季误判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在树英与DTR和大姐聊天。他们的意见中肯而直接,但又不会逼迫我去接受。即使他们也同样是需要警惕的一家之谈,但可靠性更高。他们会给我一段思考与反省的时间,再通过自我判断做出最终决定,因而在树英的申请季,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是我自己在申请大学,没有人会替代我做任何事,即使是填写表格和基本信息。虽然我最后做出的选择并非是最合适的,但通过这个思考的过程,我对自身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比如说,当大姐认为我完稿的Cornell文书不尽如人意时,我一开始很生气,毕竟也是几稿的心血啊!但我花了两天自己揣度一下招生官看到我文书时候的想法,我突然意识到这篇文书的确不适合Cornell。这是大姐劝说成功的例子,当然也有没有成功的例子——我的选校。我还是固执地不愿申请BU、WashU、Wisconsin Madison等优秀的院校——多亏自己运气好,被UCLA救了一命。

零零碎碎唠叨了这么多我的经历和看法,都不知道该给这篇文章贴何种文体的标签了!(语文本就糟糕高三又放弃语文的我只能尴尬地笑笑)

如果读者现在问我What’s my favorite?恐怕我还是不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

我也许会说我的一大兴趣是阅读我感兴趣科目(除了文学和哲学)的教科书,或者徒步旅行,或者……我一时还真想不出来这么多。但至少,我不会假心假意地告诉你一些我自己都不信的答案。

愿学弟学妹都能自信地说出your favorite!

比心:)

Recent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