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8 | 天秤座的选择困难症天秤座自己来救
天秤座的选择困难症天秤座自己来救
时常有人问我:“你的人生为什么一直这么顺?” 如果没有经历过美本申请季,我会将其归因于自己的狗屎运。但是这宝贵的一年让我逐渐揭开问题真正的答案——认真选择。是的,对自己负责任的选择。不论好坏,但至少安心。
半路出家
对于选择出国的原因,在写下这篇树英成长之前我没有和任何人开诚布公过。为了给身边的人一个交代,也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我决定趁此好好倾倒一番。
我妈妈曾不止一次在外打趣我说:“这孩子就是为了逃避高考才选择的出国。”每每此时,我只能挤出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时至今日我不想否认,因为那确实是我的初衷。
在面临困难时,只要不逾越自己的底线,我常常为了达到目的投机取巧。于是我的生活和身边人相比似乎就显得洒脱许多,因为我总是能找到“偷懒”的好办法消除压力。在升学这件事上,我的底线是一切通过自己的努力,我的目标是考入名校予美好的未来一块敲门砖。诚然,那段时间我在高中学业里遇到了不小的瓶颈。也曾花过一段时间沉淀,但愈演愈烈的刷题加补习班模式始终压的我透不过气,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这条中国模范好学生的路走不通了。我仔细评估了一下考入中国名校的付出与收益,毅然投向了美本申请的怀抱。
身为一个普高党,大家总会觉得我们天生不占什么优势。当然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如我不会做这样没有把握的傻事。在和其他同类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大家往往有相似的特质——对英语有除了应试之外的兴趣,热衷丰富的生活,颇有自己的想法见解。而这些软性条件在我看来比其余硬性条件更难能可贵,事实上这提示着一个人是否适合国外的求学。因此又怎么能说我们是从零开始的呢?
至此我对于为什么出国的理由似乎远远比不上许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神。我也在旁人面前分享过一些看起来不那么世俗的理由,例如:渴望独立,渴望改变,渴望新鲜。它们确实是真实的,但要论起那个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本源,就是后话了。记得在树英听过的每一次宣讲会中都无一例外会提到“真实”二字,当时不以为然,直到申请季正式结束才体悟到这的确是制胜的法宝。
喜结良缘
在遇到树英之前,我还签约过一家香港独立中介,一个月才有一次在咖啡馆见面的机会。长时间的进度停滞让我惶恐不安,对于选校、专业一筹莫展的我更不要提文书的筹备了。最后一次见面连一向不闻不问的我爸爸也去了,他是为我的“背景策划”去的。他和中介两人聊了很久诸如环境科学课题、xxx名人推荐信等等的灿烂履历。而那个中介最后说的一句话也成了我和他之间的最后一次对话:“有这么好的活动你就去做做吧,我之后也能轻松一点。”
我不喜欢教唆我做表面功夫的人,不喜欢让我坐在沙发上喝着卡布奇诺一遍遍听空话的人,不喜欢揣着我的钱自己却碌碌无为的人。
回去以后我就开始搜罗起其他中介,碰巧当时朋友圈里一个学姐正值申请季,经常会看见“老板”,“大姐”这样的聊天记录截图。我是非常喜欢有“家庭感”和“传承感”的集体,不管是学校里的社团或者是培训机构,永远都是热热闹闹挤在一起。因此带着这样的好感,我开始了对“树英”的疯狂网络检索。从官网到公众号,从DTR的微博到ins上的hashtag,反正鼹鼠挖洞寻找各种信息一直是我的强项。绿色植物墙、meditation room、thankyou card、吹到飞起的Essay班、会被聊哭的brainstorm,对于树英的印象就这样一点一点构建起来了。
可能就是缘分吧,不久之后有一场宣讲会。
刚进门那个网上熟悉的身影就出现了,我悄悄跟我妈说:“诺,他就是老板。”
“这个老板还挺不错嘛,自己出来迎客。”
这种感觉很奇妙,像网友终于线下面基了一样。那个时候老板两个字叫出来还有点陌生,怪不好意思的。宣讲会非常成功,我甚至怀疑老板是不是给学生发了广告费,就是有一种听完想立刻交钱加入的魔力。但更重要的是我在这里感受到了树英对学生真正的关心和尊重,是我在上一个中介无法体验的。(尤其是听到老板把学生骂醒那里我妈对我疯狂暗示…)
结束以后找DTR谈了一会儿,也许是已经把自己代入了树英学生的身份,说了好多心里话。好像没有一个正经的入学面试就这么加入了树英,当时老板微信对我说的第一句话真是直击心脏:“我还在想你怎么还不来找我。” 这是什么浪漫小说情节。
之后的树英生活也果真没有让我失望,比如:一上来就让我特别安心特别有冲劲的一堆邮件,把Jade当干妈一样在小房间里掏心掏肺,Essay班最最喜欢也最最能提高我效率的L型坐垫,和Pace在小沙发上窝一天扯犊子生不如死,树英之夏做一个坚强的上帝,偶尔来写(吃)文(外)书(卖)云云。我虽然因为距离的原因不常来,但每一次都能见到老朋友新朋友,不论是欧江大厦21楼还是丽园路501号,都是一个不需要把自己当作客人的地方。
水到渠成
接着说起上面提到的活动,在这一个环节上我从头到底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同时也是我觉得做的最正确的选择。因为性格不是特别外放的缘故,我参加的活动并不是很多,像辩论模联两件套更是不感兴趣。我妈总是很着急,指着各大留学微信公众号的案例推送天天和我吵架。听完宣讲会后的那天我也第一次有了如临大敌的感觉,学姐们的履历都简直漂亮的不像话。我着急忙慌地问老板现在没有什么活动怎么办怎么办,他用很温柔的声音安慰我说“没事,做自己喜欢的就好了,不要勉强。”,像是终于得到别人的认同一样,那么久的担忧和压抑顿时就卸下了。
当然,若是为了申请,活动的选择也不能太随心所欲。在我看来,它就是整个申请过程中的一道黏合剂。文书需要它,推荐信需要它,选专业需要它,好的活动可以让我整个形象在招生官面前立体起来,而并非一块强行拼凑的二维拼图。我记得老板曾经让我品读上届树英学生的Package,只需要过一遍EC就能对学生的整体性格有一个大概了解,足见其重要性。
有趣的是,当我把自己所做过的活动罗列一遍时,许多事情突然明朗了起来。我找到了专业的方向,我找到了一直陪伴的爱好,我找到了自己在挑战的事物。而所有这一切如行云流水呈现,只是因为我坚持了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些在淫威之下被迫的活动真是一个都想不起来呢。
兜兜转转
本着一向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我在选校这件事上费了不少功夫。从最初一根筋认为要找一个“过一辈子”的学校到ED前的佛系选校,从十足的LAC控到甚至迷恋公立大校,对Scripps的大半年执念最终败给了NYU一个上午的campus tour。前期的research实在是耗费了我大把的时间,一度又引来我妈对我时间管理的强烈不满。但等一切尘埃落定后我也并不觉得后悔,因为如此多的浏览工程才有内容一遍遍做Pro&Con,因为这些180度的大转变才逐渐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所有的这些使我顺利在ED1时就结束了申请季,因此我以为自己对于选校还是有些发言权的。在这篇树英成长里就主要讲讲我吃过的亏以及得来的经验。
首先是跳出“死磕一个梦校”的怪圈。我知道许多人都会被自己的死心塌地感动,我也曾如此,但事实并不总像想象中的那样浪漫。当感性大大多过于理性时,就很容易放大梦校的优点而沉溺在一味的迷恋中。而这样的坚持和较真会减少我们对其他学校的关注,错过了就错过了。试想两种极端的结果,进了自己的梦校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完美而强颜欢笑和进了当初没那么喜欢的学校却觉得越来越适合渐渐爱上,这两种心理的落差自然是前者的伤害更大吧。
而我是幸运的,如果没有实地拜访和面试,我也不会发现梦校的玫瑰园里没有玫瑰,最美宿舍小的可怕,不会发现对于Why School的回答如此惨白无力,更不会发现看完NYU宣传片兴奋难以自持的自己和重新呼吸到钢筋水泥气息的喜悦。取而代之的可能就是一个痴心一片的小女孩在1216的早上泪洒黄浦江。
第二就是明确自己和学校的匹配情况。以我的ED校NYU为例:我的硬性标化勉强过关(这个真的蛮重要的,感谢树英让我认清自我不至于在第一步就走错),我的EC大多偏文艺(这一点可以参考往年录取学生的Package推测学校喜好),传媒是强势专业之一,学校整体氛围活力+现代+人文(与性格相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后的生活和学习质量),纽约地理位置无可挑剔(代表实践机会更多以及我自身对城市的依赖),还有不可免俗的排名(取决于选校时想保守或是冲刺了)。这样一套程式确认下来,如果再能根据这些契合的环节适当发挥,申请季其实也没有这么多玄学。
剩下的就是别把自己局限在当下,多去展望一下未来想成为的模样。大学生活在我心中是一个人性格最多变的时期,而环境就是最好的催化剂。如果看腻了灯红酒绿就去村里修修身心,如果羡慕艺术技能满点的小哥哥小姐姐就去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浸润一下,如果觉得自己太过安逸日渐佛系那就去快节奏的城市里寻求刺激吧!
意外之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文书,这应该是我申请季又惊喜又惋惜的一部分了。惊喜和我的oversea mentor Rebecca非凡的愉快合作,惋惜这合作的产物无法在RD轮物尽其用。
提到写作二字我是很头疼的,从小到大都是把写作丢在最后的我也难怪拖延症令老板惊恐。因为父母工作忙的原因,我很小就习惯窝在家里独自网上冲浪,习惯了用键盘交朋友,习惯了做一个无声的接受者和倾诉者。而网络世界的碎片化模式也逐渐削弱了我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幸而和Rebecca的交流仍旧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至少给了我一个熟悉的平台不用顾忌其他畅所欲言。
照理我已经预见到了异常艰辛的文书之路,但是Rebecca常常的鼓励和夸赞让我分不清哪句是客套,哪句是真情。不知为何每一篇文书的进度像坐了火箭一样,后期的部分RD甚至是一遍就定稿。如果说之前是被喜悦冲昏了头脑,直到某一次feedback跳出了“You essay-writing rockstar”的字样让我真正开始反思自己的文书何德何能获得如此赞赏。
要说语言词藻不属最后也是倒数,那么值得一提的就只能靠逻辑了。相信大家也能发觉我人非常注重事情的效果,我想要AO一遍过完文章能明确我的观点一二三,能跳脱出一个和package里其他元素浑然一体的形象。这就又涉及到选择的重要性。选择是相互的,不能光躺着让AO来选择你,而是要先选择自己认为把握大的prompt。不少学长学姐说过当自己酣畅淋漓的写下一篇文书时就能感觉已经被录了,确实如此。如果对于一个问题有许多内容可写,恰恰说明自己和这个学校有很多共同点的重合。接着就是选择真正戳中自己的resourse,而不是按套路泛泛而谈,尤其因为我不喜欢随大流,总是会挑一些其他人可能不会注意到的点来写。比如BU的Why我强调了学校非常丰富的传媒类社团和自身相似的经历,USC的academic interests我又从它各种别出心裁相辅相成的minors入手。当我在做school research发现这些资源的时候用耳目一新形容并不为过,也许这就是找到了真正的match吧。
现在回想起来写文书的时候还是很想念那些熬到一两点的微博打卡,草稿本上布满的圈圈画画,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打开邮箱检查Rebecca的回复,死线前也会死皮赖脸求她再修改没有止境的final draft。天知道当时4稿就定了的主文书让我多焦虑,半夜在不开灯的房间一遍遍刷新等其他mentor的建议,也是那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在申请季中真的成长了,是真的在为自己操心。
最后呢,我并没有提到太多关于标化的爱恨情仇。毕竟对我一个“逃离”高考的学生来说,不用一考定终身已经是奢侈了。
写到这里这篇树英成长仿佛像是一篇经验分享,不过我也确实不太擅长叙事抒情,希望大家能有多少的收获。
尾声
记得有次回学校和同班另一个出国党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讨论我们和现在坐在教室里那些“灿烂在六月”的同学相比有什么不一样,我说可能是提前想明白了许多事吧。如果说在之前我单单将出国视为避开考试工厂的另一条路,现在我也能掷地有声地表示这个申请季的成果不仅仅是以上选择换来的一纸录取书,而是给了我们时间和机会做试卷上ABCD以外的选项,像成人一样学会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任。当然了,这个年纪的我们仍旧是不成熟的,许多选择也许日后看来显得青涩甚至不尽人意,但是不要害怕呀,这些选择也在教会我们慢慢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