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8 | 故事的最后

 In Student Reflections

故事的最后

九月,故事的开头。

我印象中的树英可能和大家的有些与众不同。当时匆匆找的机构,从来就没有真正奔门拜访过。所以,我脑海里的树英和其他小伙伴不一样,没有随处可见的绿色植物,也没有温暖的地毯和新颖的透明教室。每次回忆起这个名字的时候,脑海里总是难以想象还没有见面的大家,听说像只熊的老板,暖心的大姐;而自然浮现的却是微信浅灰色的聊天背影,还有深色的聊天通话页面。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人。”我记得DTR和我第一次面试的时候我是这样总结我自己的:“只知道自己很喜欢经济,其他事情还没有弄的很明白。”

喜欢经济,没错,这应该就是全部的我了。当时我记得DTR在听完我的介绍以后,停顿了几秒后,大概是这样和我说的:

“我觉得其实有更多的你,只是你还没有找到罢了。”

那次面试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老板的话却在我心里响了很久。当时一面试完我就和我妈打了个电话,说我一定要去树英。时间是九月,而我之前申请的机构文书进度令人堪忧,之前打电话过来也说树英2018届也基本不招生了。在几天的焦急等待中,幸运女神照顾之下,树英选择了我,就像我坚定的选择了树英一样。在正式签约,和老板,大姐,Rebecca,Kerri,Sarah一次开始群聊策划文书之后,我便拼命地想。

我到底是谁?

十月,CA Deadline一个月

隐约记得那个时候经常会在周六的下午,在卧室里听着王俊凯的冷暖写文书。现在申请结束,莫名其妙的想要回到那个时候,想要回到那个眼泪可以因为文书轻易掉,抱着自己毯子哭的时候。

那个时候的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见到了马路边上流浪汉就会按捺不住和他们并排坐聊天的人。这件小事,这个一直缠绕在我内心深处的一种罪恶感,成为了我树英主文书的第一稿。或许我天生圣母婊,或许我天生太度感性,导致我在哈佛上夏校时一看见流浪汉就内心愧疚。当时我背着书包,手里紧紧握着劳动经济学的课本,走过一个一个破旧的纸板,望着一个又一个绝望的人,想到今天上课才刚刚谈到的失业金,十分痛苦。在哈佛的两个半月,这所学校可能就像梦一样虚无缥缈,可它向东五百米就可以看到的人,却不一样的真实。撇开Dexter Gate上振奋人心的社会责任格言,只要往马路对面一睹,就可以看到那些有着属于自己故事,却身陷困境的人。在人海如潮的哈佛广场上,每个往前走的过路人都穿着体面,自豪的往前走,但放佛从来没有人能够低下头看看坐在地上,那一个又一个寻求帮助的纸板。阶级固化这个劳动经济学上经常热议的社会问题,在哈佛,在波士顿,却找到了运行最有效的样品。而我,作为一个经济学学生,学的又是劳动经济学,看着自己领域的实用性被一次又一次的打破,十分痛苦。所以夏校结束,我躺在床上,和Rebecca,Kerri,和大姐聊起这件事,写下第一稿的文书,便不自然的流下眼泪。有些事情,一直憋在心里还不如写出来,才能真正的释怀。

或许我就是那个喜欢和经济谈恋爱的人。从九年级开始在晚上偷偷打开电脑自学OpenCourseware,到十年级的宏观微观,到十一年级的独立研究和哈佛夏校,到十二年级的计量,和经济课本在一起的每一刻我都很喜欢。虽然刚刚开始我父母很反对我学经济,直到现在也有亲戚朋友都说我所学的是“精神贵族”,可是我真的一点都不在乎。经济学不等同于金融,也不等同于商科;而经济学家们也并不贪婪:他们和任何科研工作者一样,都想要利用自己所学,使更多人找到他们生活的意义吧。在我看来,Yes, Economics is a Science。无论是哈佛广场边的流浪汉,还是和我妹妹同样大就遭受教育不平等伤害的孩子,都是经济学存在的意义。我们做经济的,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用数据和模型来发现生活中的不平等,分析社会上的问题,理性解决非理性,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就这样,我第一次认真得把脑海里所想写了下来,写成了早申请中的第一封文书。虽然大多还是有关经济,但却真真实实。而我和树英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十二月十二日,圣诞假期前夕

REA Defer下来的那一晚,我哭的很伤心,故事也走到了低潮。第二天,老板就和我重新决定了一下RD选校。一瞬间,又有一座巨大的大山压在了我的肩上。当时离deadline不到15天,我分秒必争的赶着文书。看着梦校主页欢迎Class of 2022。但是更加难受的是,到现在,我还不知道我到底是谁?

或许我就是一个不喜欢改变的人。我总是希望时间能够永远停在我在哈佛的暑假,我和妹妹的欢笑中。但是生活并不一帆风顺,在一次又一次跌倒中,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在曾经住家中风以后,我也必须学会在别人家隐忍,学会带着一个行李箱到处流浪,学会接受失去,努力创造新的东西。一次不行那就再尝试一次。我知道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所以能做到的,只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自己创造出来的结果。在一次又一次变化中,我终于学会了平淡的生活,安心的度过申请。

或许我就是一个一直在努力做好姐姐的姐姐。在去年换住家之后,我的妹妹Lucy或多或少的成为了我最爱的人之一。我就是一个喜欢在微信上面秀妹妹照片,每一次她抱我都会欣喜若狂的宠妹狂魔。每次看到她的时候,我都想全力保护她,给她一个更好的世界,为她做到最好。无论是成立专栏,还是做以她命名的公众号,写献给她的书,我都想用我自己的力量,用自己所学,为她做到最好。在重写RD主文书的时候,我尝试问我自己什么对我最重要?而我妹妹小小的身板则不知不觉的浮现在我脑海中。我突然意识到,无论是学经济,还是尝试新的东西,其实我所做的,就是想要为她一遍遍超越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罢了。她九岁生日时所写的信,就这样成为了我主文书的新主题。

或许,我就是那个对波士顿有着奇妙执着感,又不自量力的少年。不知何时,哈佛就成为了我的梦校。从一开始的厌恶,到逐渐的敬仰,再到去年暑假与她朝夕相处的两个月,哈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我的生活。在那里,我认识了我的Jack,Greg,Brian。那所红瓦房和她里面的人,莫名其妙的,对我迸发出一种无限吸引的气息。Dexter Gate上刻印的浮标Enter to Grow in Wisdom, 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潜移默化,已经成为了我自我约束的最好忠言。也就是在这所学校,与她朝夕相处的两个月里,我在图书馆脚下创造了属于我的经济专栏我在哈佛学经济,一个分享经济研究的平台,我也在Littauer的大理石柱子下,看着对面的小教堂,在雨中找到了我学经济的意义。所以申请季一开始,我就很明确的知道,我可以为了哈佛放弃其他一切的学校的EA/ED,也可以为了她去拼一把,去赌一把,然后心安得接受自己的失败。

幸运的是,我也遇见了一个支持我的老板和大姐。虽然当时大姐说其实哈佛某些方面不一定适合我,但是还是和老板一起尊重了我的决定。所以事到如今,哪怕一遍又一遍的看着哈佛的defer信,我的心里也没有半点仇恨,只是觉得一定是自己没有做好。于是,我试问自己,是不是太过于墨守成规,太盲目崇拜了?一直以来,我认为进入哈佛能够让我成为和我的前辈们一样出色的人。这个枷锁,虽然一次又一次地激励我,让我努力做到最好,但是也一次又一次地约束我,让我刻意模仿,墨守成规。而现在,我却意识到这一切又一切的模仿其实毫无意义。Jack是很优秀,Brian是很才华横溢,但他们出现在我生活里,从来不是想要成为我所模仿的新时代偶像。而他们和哈佛,能让我做的,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第一次,我在表白信里释怀地写到:

谢谢你哈佛,谢谢你defer我。

或许聊了这么多,老板一直都是对的。除了经济学这个标签之外,我也有属于我自己的感情。我的生活从来不是单色的,也从来不只有经济和哈佛。无论是我的妹妹,我的家庭,还是我的努力,其实都属于我的生活。记得我刚来树英的时候,大姐曾经问过我为什么我的知乎账号上写我是一个土豆,现在想想,这个曾经属于我友人的标签,其实也适用于我。土豆,虽然如其名,土,普通,暗淡无趣,但是其实又有千奇百味,又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而在写文书的这几个月,找到这个味道的过程,我是享受的。这个申请季,这个众多熬夜写文书的四个月,绝对是我毕业前最值得回味的时光。

二月中旬,春节前夕

在被UCB录取之前,我还不知道加州系统有早录取这一说法。那天考完ACT,晚上躺在沙发上和我住家弟弟一起看着冬奥会,百般无聊之中随意点开了我的备用邮箱,发现UCB早些天就发来的邮件。呀,就这样随手点开,我被录取了。激动的心情后几秒才冒上来,前几秒我只是在想,

为什么要去考ACT?

也许是哈佛的defer已经让我现在对录取通知书波澜不惊,但是后来想想,其实还是很心动的。曾经,我申请UCB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我的教授Greg和TA Brian都是伯克利经济系的超能学霸。但是后来想想反正自己也达不到他俩的高度,所以就把这所学校放下了一边。事实证明,那份UC申请也没白递。

但是我还是去考了ACT,不为什么,就是为了让自己知道,无论挫折打我也好摔我也好,我还可以继续为梦想拼下去。后来ACT出分,我还是赶紧把提升的成绩交给了RD学校。现实可以把我逼进绝望,但是我还是可以为在绝望中找出路径。ACT也好,Love Letter也好,伯克利也好,条条大路通罗马,计划也赶不上变化。但是我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执着的,第一次的,为我喜欢的东西去拼。

那座城,那条河,那些人,那所大学。我一直,在属于你们的故事里,做着属于我的梦。

三月五日,星期一

RD出结果的前一周,我是在复习不下去线性代数的考试,抬起头看着天花板发呆。刷着知乎上面2018美本的回答,我想我被学校录取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我想着如果我被拒绝会怎么办?我爸妈估计会很失望吧。陪伴了我四年的Mr Arjona和Mrs Arjona估计会很失望吧。我的妹妹会不会就这样不喜欢我了?Greg,Jack,Brian以及在哈佛的大家,会不会失望?

随便我怎么想,我的脑子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你的担心是多余的。在你身边的人不会因为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对你的看法发生改变。在Greg眼里,我会永远是那个劳动经济学的小白;在Jack眼里,我总是不会问问题;在Mr Arjona和Mrs Arjona眼里,我是永远长不大的Anna,在我爸妈眼里,我就是我。一直以来我想要证明的自己,其实不需要证明,也真真实实的存在。无论我在哪里,只要保持着What Can I Learn,What Can I Contribute的态度,我就是我。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我的经济学还是价值观,都不会因为我在大学上的选择而改变。当你在录取我的同时,其实我也决定了要紧紧抓住你。

所以那一晚,我睡的很安心。

三月十四号,星期三

今天是MIT出结果的一天,而我的波澜不惊下却是十足的紧张感。虽然并非梦校,但是一想到如果录取了又可以回到波士顿,内心有些莫名的小激动。

可能是老天喜欢和我开玩笑吧,早上看邮件的时候,莫名其妙地看到了来自伦敦政经经济系的offer。这所学校自从我12月份申请后,一直都没有给过我任何更新。现在,突然在我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告诉我录取结果,让我有些十足的惊喜。

下午,另一份邮件的到来又让我整个人都振奋了起来。这是一封来自芝加哥大学Becker Fried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Research (BFI)的邮件。这个研究所是我刚开始学经济的时候,一直梦想的未来工作地方,而曾经的我终于在这个Pi Day的晚上,成为了实验经济学大佬John List的研究助理,BFI的一员。在读到Congratulations以后,想到这四年来面临压力,一个人学经济学的点点滴滴,在哈佛旁边看到homeless现象无可奈何快要哭出来的模样,我或许终于和经济有了一个释怀。实验经济学不同于其他经济学领域的便是其科学严谨的实地试验(field-experiment)过程,或许今年暑假在芝加哥,我也能成功运用这个过程,真正做一些可以帮助他人的经济研究吧。

所以最后,在读MIT据信时,我已经无所谓了。申请就像是一个有缘无缘的见面,我为你拼过奋斗过,如果你不录取我,那只能说明我们没有缘分,只能以后再见。虽然努力了并非会有所回报,但是在一次又一次拼搏后,生活却会在处处,给你留下惊喜。

四月九日,星期一,故事的最后。

最终,我并没有被哈佛录取。事实上,当RD结果下来的时候,我刚和妹妹看完棒球赛回家,虽然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看到Rej Letter,还是脑海里一片空白。收到哈佛据信的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床上哭了很久。对我来说,最痛苦的不是哈佛拒绝我,而是我答应Jack和Greg要回波士顿的承诺被打破了吧。

但是事实上,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没有人因为我打破承诺而怪罪于我。在得知我要去伯克利以后,无论是Greg, Brian, Jack,还是上课会看娱乐新闻的秋秋学姐(哈哈哈我把你写进树英成长了你激动吗)都十分暖心的给我祝福。同时,没有人会因为我被梦校拒绝而改变对我的看法。第二天醒来,微信上收到的是来自大姐的鸡汤,面对的还是我妹妹这个熊孩子最美好的笑脸,爸妈对我要去伯克利的激动,还有来自各种人的安利。我发现即使我没有被哈佛录取也没有关系,因为运气女神在冥冥之中,让伯克利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伯克利。这个结果虽然完全是在意料之外,但其实又很机缘巧合。一直想要步学长Brian和Greg后尘的我,最后惊喜又理所当然的进入了他们两的母校,成为了他们的小学妹。虽然前途未知,充满了不确定,但是一想到这个结果,我又十分心安。希望未来在这所研究为主的大公立的四年,也能像他们两个一样,专注于经济研究,一遍又一遍的挑战自己,然后四年或者六年以后,更加优秀地重新站在他们面前,和他们一聊一聊在做的研究。

在申请季的尾声,我终于找到了我自己,也找到了申请季对我的意义。其实这个爬长城般半年的赛跑过程,为的不是你追我敢,比赛谁的offer多。实际上,这个当时看着漫长而又无止境的申请季,其实就是一个你选择我,我选择你的commitment。所谓的不甘,紧张,愤怒或是激动,其实就是在签契约合同之前的小心翼翼罢了。吾安心处是吾家,其实在茫茫人海中只要你选了我,我选择了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故事的最后,并不是每一个想要去哈佛的人都可以去哈佛,并不是每一个想要去MIT的人都可以去MIT,并不是你在午夜偷偷刷题写文书时美好幻想都会实现。但虽然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你傻兮兮的幻想也不一定总会实现,但是生活总是会在意外之中给你一个你没有想到的惊喜。我的申请季,从来不想论证文一样有一个策划好的开头和结尾,但是却是一个充满了惊喜的故事。从第一开始突然遇见的树英,到了解我到底是谁,到我对过去的释怀,到拿到芝大的intern offer,最后到选择一个我从来没想过的伯克利,生活其实在处处都给我藏了惊喜。归根结底,我要做的,其实只要在追逐美好的时候撒下我的汗水,便可以找到美好中的美好。

而我故事的最后,其实又是一个新故事的开头。在新的一章里,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我老铁Brian (UCB’13)在得知我要成为他小学妹以后,给我写下的一段话:

“Of course, for your first semester at least, I’d suggest taking your time to adjus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It’s a great place, but university takes a little bit of getting used to… I have very fond memories of my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my two years at Berkeley. So no matter what you do, spend your time wisely, and always, keep on exploring.”

尾声,鸣谢

我知道我写的太长了,但是这篇成长是在申请不同阶段写的。对这一个申请季的过程和夹杂在里面的复杂感情,我想要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当然,最好的肯定要留在最后,留给我在申请里一定要感谢的人。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不为什么,就为生我养我爱我支持我这么多年。我知道尤其是我妈妈,虽然一直不能理解我对哈佛的执着,对经济的执着,对于学术研究的执着,但是还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站在我这一边。你们永远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人,最想要为我感到骄傲的人。虽然在过去的四年,以及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之间都会间隔着整一个太平洋,但我们家永远还是我们家,而你们的爱,就是对我最好的陪伴。

其次要感谢的是我在美国的家人。尤其是待我视如己出的Mr. Arjona以及Mrs. Arjona,无论是在学术,生活,还是申请阶段都给了我难以回报的帮助。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因为前面住家中风而萎靡不振,是你们接纳了我,给了我一个新的家庭,一个新的妹妹,并且让我重新抓住生活中美好的点点滴滴。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我到底是有多好的运气,值得你们在这四年来为我做这么多,无以回报。当然,同时也在这里再次感谢一下我的妹妹Lucy Arjona,你的笑脸是我努力的最好动力。在加州的四年,姐姐会离你很远,但是思念,永远会让我陪伴在你身边,看着你长大。

当然还有我的老铁们。在哈佛相识,至今还陪伴在我身边的Jack, Brian, 和Greg,在傍晚波士顿街头打闹的秋秋学姐,May学姐,小湉儿,Jason,Tiffany,和芳娇,和陪我码STATA的Roger老哥和陆加学姐。当然,还有我在美高的小伙伴们:把树英介绍给我的高中学姐Alice,我老哥Wenbo,晶姐,同级的Yvonne, Peggy, Landi, Chloe, 和Scott,虽然毕业啦,但是大家还是会互相想念。

最后,最申请季尾声,最需要感谢的是树英的大家。感谢DTR,这个我从来没有见过面的老板。虽然从第一天开始到现在,我对你的印象都还是微信上你经常发给大家的爱心表情,但是真的,谢谢你在已经到9月份时我匆匆忙忙时欢迎我来到树英,在申请季的结尾不耐烦地催促我的树英成长。在每次录取结果出来以后你总是让我在微信里面和老师们说声谢谢,但是你总是忘了你自己啊。所以在这里我要把之前没说的谢谢都补上,再给你一个大大的爱心。无论是文书面试,还是文书以外的生活,我真的很感激你和树英大家对我的支持,让我真正的把微信网友,当作自己的家人。

感谢大姐,不仅是称呼上的大姐,也是真正的大姐。记得我刚来树英的时候总是很紧张,叫你不叫大姐叫老师。后来又一次改口了以后,你说,还是叫大姐比较亲切一点啊。虽然可能就是微信上不经意的一句话,但是却让我彻底丢掉了以前的紧张放开了。无论是刚开始写文书时你对我的鼓励和指导,到选校时不厌其烦的给我推送学校(我至今还记得当时你背着老板让我申请芝大的情景哈哈),我都感恩你在这个申请季的陪伴。我非常期待我们的网友见面,也非常期待真正的在你面前,叫你一声大姐。

感谢Kerri,这个在树英唯一和我视频通话过的人。Thank you so much for FaceTime with me when we first met, and introducing me to your dogs (they look so cute). Thank you for always providing amazing feedbacks to my essays and always encouraging me to figure out new ideas and go in depth by myself! I know you always liked the Doctor Who idea, and thank you so much for sticking it to me, and letting me use it on my essays.

感谢Rebecca,我的另一个文书导师。Huge thank you to you for helping me out during my applications, for helping me change it again and again, for supporting my dreams and comforting me when I did not make it. I still remember what you wrote on my Harvard Love Letter that get me through my deferral, and in the end, my rejection process. I absolutely loved (still love) your WeChat profile picture, and our discussions about English language. Anyways, Thanks a lot for everything we did together, and I will cherish our memories forever.

还有其他树英的大家,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你们对我的帮助,而我也真的很期待我们的网友见面。哦对了Sarah,我们现在是UCB校友了呀:)

在莎士比亚暮年所写的暴风雨中,一直生活在荒岛的Miranda在第一次看到人的时候,曾经惊奇的赞美过这个对她来说全新的世界,全新的故事。而我在大家的陪伴下,经历了属于我的申请季,在回眸一望下,也忍不住对这个我爱的世界有所赞美:

“O wonder!
How many goodly creatures are there here!
How beauteous mankind is! O brave new world
That has such people in’t!”

Recent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