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9 | 守护本心,胜过守护一切。

 In Student Reflections

守护本心,胜过守护一切。

Above all else, guard your heart, for everything you do flows from it. 

Proverbs 4:23

之前在聊天的时候,Gwen问我,最喜欢圣经里的哪一句。我当时毫不犹豫地想到了箴言4:23,曾被我的教会高中用作为年度主题,也一直躺在我的朋友圈背景里。它说,“守护你心,胜过守护一切,因为一切都是从心而生”。后来,我决定用这句话来命题我的树英成长。它陪伴着我度过了申请季,在我迷茫沮丧或是失去方向的时候带给我力量,也让我更加愿意去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期冀和欲望。

正文:

倒回去到去年八月的一个周末,我坐在滨海湾图书馆里写不出来文书的时候,看到窗外CBD灯火通明,映在新加坡河上,波光粼粼 。一切刚刚好是我四年前所憧憬的那样。曾经,我想出来看看不一样的世界。后来,在一直向前走的同时,想要的也越来越多,愈发为得失心所牵绊,时不时会忘了自己的初心其实仅仅是“出去多看看”而不是“进入名校”。

从小学到初中,我都开心地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靠着一点点小聪明,从没在学习上体验过巨大的挫败感。“成绩下降—老师找我妈—我妈把我送去补习班—成绩上升”这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在我身上屡试不爽。初三下学期顺利直升到东北育才高中部之后,我居然有了种已经高考结束的错觉,结果在期末考试后看着一百开外的年级排名,一筹莫展。

是想逃避高压的环境,也想体验和体制内不一样的高中生活,我离开了本以为会再一起度过三年时光的学校和朋友们,拿着政府奖学金来到新加坡进行接下来四年的学习。

那时15岁的我,从没想过将来是去英国还是美国读大学,更没有概念要怎样开展课外活动为之后的申请做准备。在学校里,我讲着不流利的英文,羡慕着朋友很多的“pop kids”,同时默默地问自己,这就是我所期待的吗?

而在国内打下的理科基础,让我在闲暇时有了好多时间来探索“外面的世界”。从在社团准备话剧公演,到翘课去看公开赛看演出,再到去非政府组织做志愿者和人聊天,生活简单充实又没什么压力。学有余力的时候还可以去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拿不好也不坏的名次。那时候的我错以为,只要努力读书,就不会出错。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可是,当考到一个IB平均分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高中后,我发现,没有任何一件事再轻而易举,没有什么付出一定会获得回报。我发现,我再怎样努力学习也只能使难看的平时成绩提高到没那么难看,再怎样提前为EE和TOK提前做准备也逃不掉最后一周推翻重写的命运;请病假只是为了争取到更多去图书馆的学习时间;也会报名各种数学比赛想通过奖项证明自己,为了能和班里的理科大神一起讨论高深的数学题。

新加坡的精英主义教育制度(meritocracy),时时刻刻提醒我要“strive for excellence”,一点一点把我推到更高的平台,却也时不时让我感到窒息。 在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同辈竞争下,我还是会觉得像几年前一样不知所措,会忘记刚来新加坡时纯粹的希望。

心底里曾经的那个声音告诉我,也许我应该去到另一个世界,在那里继续寻找自己。我也想知道,离开了新加坡这个大泡泡,我又会成为一个怎样的我。

 

  • 关于树英

11年级,我带着对美国大学的憧憬,开始了解升学中介,在新加坡见了几个有指导坡党经验的顾问。当时没有竞赛大奖、科研经历和学术方向的我在他们面前毫无底气地讲着自己喜欢的社会活动和戏剧,仿佛下一瞬间就会沦为被大神碾压的炮灰。

终于,在一个和同宿舍的蔡雨桐学姐一起拒绝下楼吃食堂晚饭于是坐在学习室里聊天的晚上,我认识了树英。

八月早上闷热的食堂里,我和远在加州的DTR打过一个电话后,就知道自己喜欢的是树英了。后来,从十二月在上海和大姐的见面,到六月的文书班,再到申请季的陪伴和后申请季的欢声笑语,树英成了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老板是怎么了解我的。去年文书班我还和大家很生疏不怎么说话的时候,他就和我说,“你是个people-person,以后非常适合从事一些和人打交道的工作。”这句话在我之后每一次和陌生人社交,准备和面试官聊天,甚至组织活动的时候都给了我信心。申请季的时候,老板是位顾问:每当我询问关于学校氛围,录取偏好,文书风格的问题,他都能快速给出答案,并且提出具体的建议。而回顾申请季,我意识到老板也是个称职的教育者:他知道还在高中的我们需要怎样的鼓励和启发,总是用行动来向我们展示“理想主义”,把这种信念带到树英。后申请季和老板变得更熟了之后,开的玩笑也多了起来,以至于不断被他嫌弃(和反击)。希望他愿意继续和我做朋友。

大姐在我心中是标准独立女性的样子。学戏剧出身的她在聊天的时候总是那么有感染力,可以轻而易举地带动别人情绪,让人完全沉浸在对话中。最开始在文书班,我们总是一聊选校就不欢而散;后来,我慢慢向大姐打开自己,小心翼翼地给她讲述我主文书里的故事,也感受着大姐向我传递着的真诚和爱。申请季后,我们一起去参加女性科技大会,一起给学弟学妹的文书出主意,一起半夜去喝酒聊天算星盘,都是独一无二的经历。树英有大姐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树英的老师和mentor都是我坚强的后盾。璐璐姐微信上快速的回复让我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不那么慌张,从commonapp填写到申请后交定金办签证,她都事无巨细地帮我参考;佳易姐在我试图裸考托福的时候很认真地帮我指导口语,之后的SAT也尽力答疑,让我在准备标化的时候从不会觉得无助。

我的文书老师Jaime和Kerri让我对我的每一篇文书都充满了期待。文书班后半段的某一个下午,Kerri拉着我在大姐办公室门口的椅子上聊了三个小时。在这之前,我好像从没有这样深刻地回头看过自己曾走过的路,也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上高中以来的变化是从何而来,更没有将这一切讲述给另一个人。后来,我改掉了主文书的题目。申请季中,每每写到主文书,我都热泪盈眶。在一月份拿到圣母大学的likely letter奖学金邀请之后,Kerri激动地给我发了十几条语音,告诉我在一个月前刚把圣母加到school list上时,她就知道这一切都会发生。然后和另一个圣母的大粉丝Jaime一起赶快开始跟我讨论附加文书和视频。那一瞬间,我突然有些留恋这个申请季。

在Kerri和Jaime面前,我可以毫无顾虑地暴露自己的脆弱,毫无保留地写出自己的故事。在给Jaime的邮件里,我写道:

At the end of the day, I realize that I don’t really care if AOs like my essays or not; I don’t really care if my writing has improved or not. But I do care that under your care and guidance, I am now closer to myself; and I am now beyond what I used to see in myself. 

我多么希望在大学里也能遇到她们一样的写作老师,继续在写作的过程中探索自己,表达自己。

还有非常嬉皮士的Morgan和古灵精怪的Sarah。几次去找Morgan看文书,我们坐在Art Studio对面房间里的毛绒毯子上,吹着温度很高的暖风,和外面零度的空气隔离开来,让我非常有安全感。他总会犀利地给我提供新的思路,一下子理清脉络。还有他好似醉汉的笑声,让本应紧张的时刻轻松起来。和Sarah莫老师在后申请季乱七八糟的聊天回忆不完,也好怀念跟她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是我在树英的快乐源泉之一。

树英的同龄人们也给我紧张申请和空闲在家的日子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夹克张教育团:

和B班intern以及谢忠木童和雨昕的革命友谊始于第一天晚上的猪肚鸡火锅,在之后的烧烤啤酒韩国料理中逐渐加深。宝藏男孩丹尼尔总是能在聊天中给我们带来无限惊喜,Lulu每次都可以默契十足地和我快速统一战线调侃/攻击张嘉麟,渣渣麟同学酒后吐真言和雨昕直击心灵的深夜访谈现场也是值得收藏的场景。还有一见到猫咪就不能自已(然后在电影院对着狮子王预告片喊小乖咪)的未来纪录片导演木桶,我生日那天在机场帮我剪好了祝福视频,看得我满眼热泪。希望和这群很chill很可爱的人以后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还能继续约饭约酒约唠嗑儿!

IQ Gang:

和Evon, Spencer, Lyn, Lulu这几个智商颜值具备的女孩子一起玩是一件非常畅快的事。

Evon每次讲出“Tufts”的时候仿佛都带着光芒,看她在冰场里认真练习的样子也会不自主被吸引。温婉又不失气场的Spencer大概是我认识的第一位树英2019er,去年错过一起主办SheSays和WalksOfLife的遗憾终于在今年弥补了,希望之后有机会再一起在洛杉矶或者纽约逛街吃喝!之前光顾着羡慕Lyn好看的酒窝,今年才慢慢感受到她的风趣随和机智,还有浑身散发着的能量。马上要和我的好朋友成为室友了,她们的寝室也成为了整个芝加哥我最想去的地方!和Lulu的每次交流信息量都非常之大,从去年文书班一开始热情地给我介绍CMC到现在变成克村的邻居,Lulu是我在树英最亲近的人之一,申请季也把我们带到了该去的地方。

还有文书班坐我旁边儿天天一起点咖啡唠嗑的Jerry吴禹锐同学(also known as Fiona now),现在变成了在微信上满嘴跑火车没事儿闲的就打嘴仗的话唠,希望你能记得十年之后帮我出新闻稿这个约定。去年圣诞节才认识但是非常热心靠谱的本杰明,扛着单反在外滩帮我和hesper拍大片儿,在SheSays分享会忙前忙后摄影,不尽感谢!还有很多认识但还没有机会熟悉起来的人们。

在树英,我慢慢真正体会到,生活中不只有top student和overachiever,还有热爱电影艺术的人,想为公益事业献身的人,纯粹的人,热情真诚的人,对朋友毫无保留的人。

毕业典礼那天凌晨,我收到雨桐姐的微信消息,说很荣幸她能把树英介绍给我。而认识树英和树英的人们,也是我申请季里最大的幸运。希望在大学中,我们每一个人也能像在申请季中一样勇敢坚定,用力拥抱自己的梦想。

 

  • 申请季里,我怀念的和永远不想回忆起的

我很喜欢付出一百二十分努力来确保事情会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内。但是申请季将我一把推出了舒适区,让我不得不去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

2018年10月31号,早上刚刚考完IB物理试卷的我,把自己关在学校洗手间里,默默地在手机上打开Jaime刚刚改好发回来的主文书,咬着手指努力地纠结着哪一处表达还不够清楚,有哪一个用词可以改得更有韵味。一抬头看到惨白的天花板,突然又想起刚才那题本应做对的量子物理。走出洗手间,继续回到冰冷的图书馆为下午的经济考试做最后的复习。那一刻,我心里一团乱麻,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周里,我考掉了IB四个科目的十张卷子,交上了三所学校的早申请。每场考试前老师带着大家祈祷的几分钟,我竭尽全力告诉自己 “I’ve done my best”,睁开眼又赶快一头扎进面前的卷纸堆。直到现在,我都不愿回想这些噩梦般的时刻,这些由于机会成本巨大而不敢情绪崩溃的时刻。

但是我也会记得,在乌云密布的日子里面,伴随着我的那么多的鼓励和启发。

去年我经常在放学后跑到升学指导的办公室里,问她乱七八糟关于美国大学的问题,给她讲我做过的社会活动,还有对未来千奇百怪的想法。她永远不会像我的数学老师一样问我为什么不去英国学数学经济,而是时不时分享给我她在法国读文学时的点点滴滴。

在一个嘈杂的咖啡馆里,我和Pomona校友面试官滔滔不绝地讲着对杨安泽参加美国大选的看法,差点忘了对面坐着的也是位亚裔美国人。正在我担心会不会有所冒犯时,她笑着娓娓道来我所纠结着的文化根源问题,和她从小到大的心态转变;

夜晚的寝室,我总是喜欢颇有仪式感地点着樱花味的香薰蜡烛写文书,隔着时差给Jaime讲我乱七八糟的经历。仿佛那些大大小小的文档和微信对话框,堆砌起了通往梦想大学的道路。

这些瞬间填充起了我的申请季,鲜活有趣值得珍惜,也让我意识到我最后收获到的远不止几封录取信。

  • 想要谢谢的人

在新加坡独自生活学习的四年里,有些时候,我会错以为自己是凭借一己之力长大的,而恰恰忘记了父母曾给予的那么多保护。在申请的过程中,我开始慢慢正视父母一直以来对我的理解和无条件支持。从放弃高考来到新加坡,到放弃名气更大的莱佛士进入英华自主,再到选择一所他们不曾听过的文理学院。他们总是放任我去为自己做大大小小的决定,也让我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虽然在我抱怨没有大学上的时候我爸真的以为我没有大学上了,要赶紧帮我联系沈阳的学校;虽然我妈在我的申请季里参与度最高的事情就是交申请费的时候给我发信用卡支付验证码,尤其ED那天一下子发了三所学校的。但我明白,他们所谓的“放手”背后是默默的关心和了解,而我所谓的“独立”也离不开他们的信任与鼓励。爸爸妈妈,希望在你们心中,我永远是个好孩子。

以及我的好朋友Hesper,去年几乎每个周末我和她都要跑去Yale-NUS的图书馆,一起写IAEETOK,一起刷SAT,到最后一起复习IB。在申请季,我们靠着磕utown的贡茶,以及one north和holland village的精致食物度过了焦虑发胖且恩格尔系数为一的日子。在我ED1被布朗defer后,她写了一篇可以让我读到流泪的同龄人推荐信,发给了所有学校。一月初甲米岛海边的咖啡店里,她帮我看完了申请季最后一篇UCAS文书,让我得以踩着死线交上英国申请。我甚至说不清这两年里我们为彼此做过多少事情。上个月我生日的时候,你写给我说,没有我,你大概会成为IB的炮灰。而没有你,我也一定是申请季中的炮灰。希望在芝加哥的四年,你可以继续探索热爱的学科,继续献身于热爱的事情!

还想谢谢在我申请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帮助的学长学姐们,从坡党、树英er到朋友的朋友。他们让没有机会去访校的我尽可能地去了解每所学校,给予各种参考意见甚至帮我评改补充文书。我衷心感激他们的热情和真诚,以及希望能将他们的精神传递下去,在有能力时积极为后辈提供帮助。

  • 结语

多年后当我回忆起这个申请季时,我大概早不会记得自己文书里面写了些什么,曾经为哪一次考试失利焦虑不已。但是我一定会想起,热带小岛上那个炎热的下午。我背着电脑,强迫症发作,发誓要在一个安静凉快网络好的咖啡店里寻找文书灵感。好不巧,把满是游客的滨海湾绕了大半圈之后,我悻悻地走进图书馆,坐在窗边。傍晚夜幕降临,我抬起头看到窗外CBD灯火通明,映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一切刚刚好是我四年前所憧憬的那样。片刻后,我在电脑上敲下这行字:

After witnessing the city’s light and darkness, its charms and imperfections, I hope I could still retreat back into my teenage dreams.

四年前,我来到那个陌生的小岛。她带着我领略了繁华与无限可能,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安逸。

四年之后,当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时,又做出了和曾经一样的决定。又要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来到充满自由活力与理想主义的Pomona,开始新的探索。

在读杨汝万教授的自传From Local to Global and Back时,我似乎又找到了曾经被丢失却一直向往的那股力量。希望将来在我目睹世界、体验世界之后,也能够选择回归,为我所属的群体作出一点点贡献。而这一切的一切,必将从心而生。

愿能一生竭尽全力,守护住心底的力量。

完。

Recent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