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9 | 我的天马行空

 In Student Reflections

我的天马行空

这不是繁文缛节,也不是什么多余的东西。下文是我对过去半年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得到的成长做的一个总结,是我的一份真情实感。虽然这篇文章叫树英成长,但是下文全都是我心中所念所想,不一定能够告诉你申请季该怎么做。简而言之,这是一个给我自己的礼物吧。

我不知道多少年没有好好的用中文写作了。虽然我想写出一个有自己风格的东西,但就我这水平写出来估计没我期望的那么好。大家将就着看看吧。

名为开心的情绪:

跟我关系很好的Shirley姐的sycz题目叫“我想活的开心”,但我这里说的是“我想让我身边的人活的开心”。

我自认算是个搞笑的人,而且非常享受听到身边人的笑声——无论这是对我有如跳梁小丑一般的行为表情发言的嘲笑还是觉得我本身真的很有趣,我都会因他们的快乐而感到由衷得开心。

同样地,这也导致我会在聊天的时候考虑很多。我会考虑我每一句话的措辞so that别人理解的意思和我的想法达到完美的一致/相反,举个很符合我人设的例子——我会因为不想让喜欢的人感到为难而选择不表白,闷在心里让自己难受。

或许正是因为我在我朋友面前考虑的太多,导致我一回到家就会完全放松,变成一个asshole as I actually am。毕竟归根结底我得承认自己还是一个自私的人,知道老妈对我会无条件的好,不需要我付出任何努力也能得到等价的爱——尽管我知道老妈因此对我很失望,我知道我现在的样子不是她想看到的。但好笑的是,直到我被defer之后的那天晚上,我从来没意识到只有老妈是那个我应该考虑的人,从来没理解我前文说的“身边的人”中最重要的就是她。

“我不需要全世界最优秀的孩子,我只要原来那个你。有毛病,有点懒,小情绪的儿子。别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那很痛苦的。”

我不是一个容易哭的人,但每次看到这段微信里收藏的话,都禁不住潸然泪下。

在我努力尝试去讨好我的朋友,我的同龄人之时,我恰恰忽略了那唯一一个会无条件支持我,在任何情况下都爱我的人——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厕所里哭了半个小时,发泄似地与我以前的幼稚和自私做最后的了断。

所以,请去发现那一个你想让他/她开心的人。

青春期的爱:

每次谈到车宇轩的时候,朋友都能来一句啊,就是那个单身,母胎单身——说句好笑的,我妈过去因为单身太久的问题还跑去确认我的性取向。pyq我也吐槽这个事儿吐槽了不知道多少回了,跟我熟的朋友肯定也都从我嘴里听到许多遍“为什么我找不到女朋友啊啊啊”这个问题。哈哈哈这都快成了我这辈子问过最发自肺腑的提问了。

我很想谈恋爱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当然是我没谈过,谁不对第一次的relationship抱有美好的幻想呢。第二个原因是作为一个射手座,天天被喷是渣男也很无奈,我想有个机会表明射手也是有不一样的XD。第三个原因就比较personal了。因为家庭的关系,我看过最糟糕的男人是怎么样的。我很清楚基因里的自私是个什么样的玩意儿,所以想去证明我的不同,想去证明我和那个只考虑自己,完全不负责任的人不一样。这是我的一个目标,想尽我所能得对一个人无私,爱一个人,照顾一个人。告诉妈妈,甚至我自己,我和他不一样。

我以前天天问我自己,为什么?我对人不mean,穿的也不邋遢,双商都在那么个水准之上,但为什么就我是母胎单身?为什么就我会一直被friendzone?

于是我尝试去改变,去改变自己的性格,外表。我减肥,我跑gym(我知道看不出来,别说,要脸)。我也尝试去改变我这个沙雕的,过分搞笑的性格。当我的朋友们说我朋友圈太小,我就去认识人,就去social。从上个暑假到现在,我的朋友圈至少扩大了一倍。

但我做出的改变,我做出的努力有用吗?根据我写下这段话的时候已经单身了18年1个月3天7个小时零49分钟这个事实来看,我付出的时间精力并没有什么卵用。但正如在我被Brown defer那天汪钱畅,zmj来开导我的一样,结果都会好的。很多东西,即使我再努力也是强求不来的。对的那个人,那个学校,总归会出现在我的人生里的。

该来的总会来的,我不至于单身到死吧。

我:

很多东西,很多我对自己的看法我从来没跟别人说过。

我经常觉得自己不够男人。我喜欢可爱的猫,兔子,和很多小动物,我喜欢(或者说是想去学)做饭,我对星座很感兴趣,我不喜欢篮球橄榄球足球这些让每个男生都会热血沸腾的运动,我不喜欢出头,不喜欢争执。正如文书中我提到的,自己总是会尽可能地逃避争执。这一切总让我显得像人们眼中的“怂逼”。

我明白这是对“masculinity”这个词的错误解读,我也知道成为一个男人必要的性格/能力并不在上述几点中。但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我觉得自己不够男性化——甚至偏女性化。

我从未觉得自己是个聪明的人。从小都有人说我聪明,不论是商业互吹还是真心实意,可惜我从来没有相信过。可能是初中时期在华育有幸体验过高手如云在身边的原因,对于自己的定位我还是相当确定的。今天写这段之前Minnie还在劝我,因为我懒得写love letter,总觉得这些学校并不合适我,哪怕录入也会被身边各种大神无时无刻不散发出的peer pressure给击垮。但正如大姐以前跟我说过的一句话,我可能一直在被自己给自己加上的这个“定位”限制住,以至于不敢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也不敢去挑战自己的底线。

不过被这么多人劝了之后,我也差不多意识到我该去探索探索,看看我自己最好可以做到什么样子了。

可能每个人都需要被骂醒才能发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吧。

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要什么:

过去两年可能是我变化最大的两年。两年前我留给人最深的印象估计是我的光头,其次是我从头到脚的荧光色衣服和鞋。但发量和衣品并不是我变化最大的地方。两年之间,我从一个对死宅文化狂热的小孩变成了一个什么都会接触一点的成年人,从一个完全不social不想尝试去接触,去认识的小孩变成了一个不那么socially awkward的人,从一个抱着我这辈子必不喝酒的小孩变成了一个喝的眼镜都丢了的弱智,从一个完全不care自己穿什么的小孩变成了一个天天乱买鞋的弱智…哦对了后天Air FOG发售我还得抢呢…. 有些变化没那么好,有些变化甚至是糟糕的,但我并不后悔这些决定,因为我一直相信一点,一个道理哪怕是错误,弯路都得我自己走过才知道,大姐,老妈再怎么劝我,警告我不要做一些事,我并不会完全听信于他们——毕竟还是得通过trial and error才能得到真理。

从初中开始妈妈就会一直让我想自己要什么。我过去从来都没有企图去思考为什么她要我想这个问题—直到我真正走入申请季,当我发现对自己毫无头绪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专业,选择什么样的大学,文理或是大U。虽然通过申请季做的school research,跟有想法的人聊过的内容,以及老板和大姐对我的建议,我萌生了一个做family therapy的想法,但实际上对于未来我还是很迷茫的。我不知道我的大学生活会怎么样,我不知道我到最后会不会继续学psych,我也不知道我毕业了会有什么样的归宿。

走一步看一步吧,毕竟我现在连高中都还没毕业呢,未来的计划是可以慢慢消磨的。

树英的人:

不说说这些人我自己内心都过意不去。我觉得即使树英是人们口中的“中介”,它最重要的部分却不是写文书、做活动、刷标化,而是和你一起做这些事或者陪着你做这些事的人们。从幼儿园到高中,我从来没有找到过那一个我能完全融入的集体。但幸亏我选择了树英,不然我或许也没什么机会找到这些陪我哭陪我笑,陪我自闭给我安慰的人。

  • 精神病院

奇妙的缘分让三个sb凑在了一起。当时大姐说“我觉得你们三个一起学习会很好,能互相提高彼此的效率”于是就拉了个群。大姐看人算星盘都很很很准,但这次她失策了——我们从来没聊过学习。从语音婊人,到在路上乱吼,再到喷各个星座,我只要点进“精神病院三楼”这个群聊,随便说点什么,申请季的压力就烟消云散。

真的,别那么负能量了。你们以前天天跟我讲“The best is yet to come”,但你们自己得去理解这个道理啊。你们都不比我笨,而且都是肯努力的人,所以申请是肯定不会差的。

你们一直说“与自己和解”,这话完全没错。活的开心点,别锁上宿舍门带上耳机世界清静。我都能从自闭阶段走出来,你们又何尝不可呢。

  • Shirley

要是我跟大姐在纽约访校的那几天你不在纽约,那我就少了一个天天在朋友圈“哦”我的人。

从一开始在Boston你看着我的文书一脸无奈的表情,到你对我Emory文书的夸奖,你大概是见证了我怎么一步一步在申请季走进状态的。即使我天天在pyq吐槽你,你天天在朋友圈笑我,我对你的感谢却一直没说出口。你不是我的mentor,也没必要催我、帮我,但你却这么做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说在树英交到的朋友不是酒肉朋友,而是真正会关心我,帮我的人。

感情问题嘛,按你说的,相信我们难姐难弟总归都会找到好归宿的。

  • 老吴

暑假我天天窝在树英小教室门口“写”文书,于是就跟老吴和周沫这两个在当助教的熟了起来。

老吴说来可是话长。虽然第一次听到树英的名字是从Joe Wang口中,但我最后决定参加树英的宣讲还是归功于老吴。从SAT班到在纽约某NYU宿舍里一起瘫痪在床上,老吴的存在贯穿了我的申请季。

希望以后我们friendzone兄弟可以别再被发好人卡了,你别当舔狗我别当闺蜜就成。

  • 18

我莫名其妙的跟18和20的熟,尤其是18。从在纽约我一个还没申请完的19混在一群18的里面到圣诞节天天跟他们KTV蹦迪Bar,我也快成为个假的18了。

18届的所有人都是教科书式的学长/学姐。有会催我EC催我文书的Annie和Shirley,有会在我不开心的时候关心我的汪钱畅和Chloe,也有天天带着我乱玩的老吴和ctz。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很负责(除了老吴的习惯性鸽子行为),都会为了我和其他学弟学妹的未来着想,该玩的时候玩,该push我们一把的时候push。

我也已经向老板报名当暑假的essay班助教了,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负责又活泼的人。

  • 19

19和我熟的好像都进了ED/ED2(sorry Vincent)。尤其是A班的各位,ED轮该去Tufts的去了Tufts该去U Chicago的也去了U Chicago。大家无时无刻不散发着浓厚的peer pressure的气息。这谁顶得住啊。

压力归压力,树英peers的整体氛围是温暖的。不像我在外面见到的中国人之间为了那在申请季0.01%的优势而互相举报,陷害,树英好像完全没有竞争。

除去这些压力,树英Peers的影响还是在申请季帮了我很多的。从essay班和Evon聊主文书聊人生,到和Vincent窝在肥宅快乐屋里“写文书”,再到天天和小鳗鱼喊“Max天下第一”,他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给了我鼓励,动力,和温暖。

  • 老板

之前说到我第一次了解到树英是通过Joe Wang,而真正决定来树英看看是通过老吴,那我选择加入树英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老板了。当时我一共就看了两所中介,某某会和树英。虽然老妈一直告诉我前者更加得,但是跟老板聊完之后,直觉告诉我树英才是我的选择。

我和老板,和树英很多人一样,是感性的人,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自然而然得就被树英所吸引,在上海乃至全国那么多“中介”中选择了树英——而这其中,老板是奠定了树英的氛围的人。

他是那个天天拿看着手机在树英乱晃的人,是那个每到午饭就会到处吃吃学生饭的人,但老板也是那个在学生主文书瓶颈时陪我们聊帮我们brainstorm的人,也是那个在许久不见的树英er回来的时候请他们吃饭跟他们聊学校聊八卦的人。

我,包括很多树英er不喜欢管树英叫“中介”,因为老板创造出的环境,招来的每一个学生和老师们让我们从树英收获到比一份心仪的offer或几个满意的标化分数更重要的东西。有我之前说到的友谊,有和父母的和解,也有对自己更加进一步的了解。

简单来讲,我很感谢老板创造出了树英这个吸引、聚集了无数有趣的灵魂的地方。

  • 大姐

老吴让我了解到树英,老板让选择了树英,那大姐就是我爱上树英的理由了。我还记得当时访校时,我们俩一脸尴尬的坐在车后排,一个戴着降噪耳机,一个莫名的看着窗外。当然现在不是这样啦,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天天吵吵着出去跟Shirley吃火锅的关系了。

我一开始问Joe Wang我要不要选择树英的时候,他跟我说了一句话。“树英有很多很好的resource,但是要不要用、怎么用就看你了。”大姐会催你,会为了每个人担心,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回复她的这份用心和负责。我很感谢大姐当时看清楚我有多懒,因此比别人更多得push我,催我的文书,不然这学估计我也没得上了。

在这里,我还是要提一下大姐的算星盘能力。她在树英的副业是算星盘&根据星盘提供感情咨询服务。我和zmj天天碰到什么事儿就会去找大姐聊,天天找别人的星盘给大姐算。她呀,估计是最了解树英的八卦和感情生活的人了。

不同于老板,大姐表现出来得就没那么乐观了。她会在你说“Brown怎么也不会翠菊我吧”的时候告诉你那可不一定,会在你一心想着等RD的USC的时候让你考虑一下ED2——但这些都不是坏事,她让你的申请季变得谨慎,变得完整。

她也会在你文书有进步的时候认真的夸你。申请季很需要实话,要是没有大姐的“悲观”,我说不定懒癌一犯,马上就放弃不努力了。

最后:

从我第一天开始写sycz到我现在写着最后一段已经有了大半个月了。很神奇的是,就在这短短一个多月,上述的很多东西被推翻了。虽然我还是那个对于自己的未来抱有憧憬却没有目标的,那个对自己并不是很自信的,那个在努力变得对家人不那么自私的高中生,但我也渐渐在这一段名为申请季的旅途的终点找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东西:对老妈的理解,一纸想要的offer,和在第一段提到的我等了18年的人。

我不是一个擅长表达的人,不论是口头还是通过文字。这篇sycz里有两个我深爱着但并没有怎么提及的人,尤其是老妈,因为比起文字,我决定倒不如用未来和决心来传递我对她们这份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感情。“请相信我,我以后会改的。”妈妈老是听到这句话,但我希望这次是她最后一次从我这里听到这句话,接下来就是行动上的证明了。

我经常听到“The best is yet to come,”而我想通过这篇sycz告诉我的朋友们,我的家人,和我自己——“The best of me is yet to come.”

Recent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