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9 | 理想?现实?重新定义“优秀”
理想?现实?重新定义“优秀”
四月初大学回访日(revisit day)以后,我先写了Part 2。 两个月以后,我正式从高中毕业了。反观这两个月,自己过得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仍然有许多问题找上门来,不断有新的决定要做。 所以, 我做好准备了吗?我意识到,也许面对人生的变化与挑战,我无法时刻都做好万全的准备,但是我已经慢慢磨练了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更了解自己并清楚自己想要坚守的原则与底线。
何为“优秀”?不上常青藤≠不优秀
不上常青藤,你照样可以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说这样的一句话,并不是诋毁常青藤学校本身。诚然,顶尖的学生群体和优质的学校及校友资源是常青藤联盟大学公认的优势。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当我再次关注到种种唯名校论,并且对于“牛娃”、各种标签趋之若鹜的现象,感到有些担忧。这样的场景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作为曾经在体制内学校经历过小升初还有中考的我,也深陷于激烈的竞争压力中过。从小学到初中,一路过关斩将后,进入名校似乎成为了“好学生”证明自己、为学校争光、报答父母等等的唯一出路。若有同学稍有闪失,进入了“档次较低”的学校,众人唏嘘,仿佛几年的努力都功亏一篑。起初的自己,不断想要逃离这种只用分数和排名来定义学生的优秀、近乎畸形的竞争模式,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思想体系背后所表现的问题的严重性。几年后,当我满心欢喜地公布自己即将要去的大学,却听到一些身边人疑惑及反对的声音,且仅仅是因为“综合排名不够高”,或“本可以去更‘好’的大学”等等。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事情并不能只靠“好”或“不好”来进行绝对的划分,我们会更辨证地看待事物,分析事情的利与弊。 仅仅一个排名或许并不足以判断一所学校的“好”与“不好。”再者,我认为在择校的过程中,【适合】才应是比排名更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一点会在后文中详细提到)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大学,应该是他/她最能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成长的一个地方。 有些人适合综合性大学,有些人适合文理学院,有些人在同龄人竞争下更有动力,而也有些人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才能发挥的更好。去一个自己想去并且觉得适合自己的学校,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我的毕业典礼上,共有14位同学获得了学校的特殊荣誉奖项,其中包括学术、体育、领导力、为学校的贡献等方面的奖项。不同于我在初中时所认知的较为单一的“优秀” – 成绩优异、品德良好、可能是班干部校干部等,这些同学中有些是足球队队长,有些致力于社区服务及慈善事业,有些是同学们公认的热心肠、十分乐于助人… 在我为我的同学们感到骄傲的同时, 我也意识到“优秀”、“成功”这些标签其实可以在不同领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所以,当大家都在为申请季暗中较劲,比成绩、比活动等等,这样的竞争除了给学生带来许多压力和消极情绪以外,其实根本没有实际的意义或者效果。美国大学申请是一个多维度的考量方式,并不是一个因素就可以决定的。数量上来说(每个学校的录取率),竞争确实存在,但是我认为每个学生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可比性,因为每个人所擅长的东西可能是不一样的,而所有的因素加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学生的 “package”。美国大学都有自己有经验的招生官团队,是否录取一个学生也需要投票表决,他们也自会判断一个学生是否真的适合这所大学。
想对各位不管是要留学、甚至是体制内升学家长的建议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喜欢的事、想做的事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光发热,并且也过得幸福。获得成功的途径不只有“学好数理化”或者拿很多奖状,也不是班级第一名、学校第一名、考进了名校就代表着成功。也许你的身边,有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去各种补习班,但是这些孩子中有几个是真的乐在其中,有几个是真的能拿到各类竞赛的大奖殊荣?我身边不上竞赛补习班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采访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做成报道展览、自己组乐队在学校演出出专辑、又或者组织同学练习编程参加机器人大赛, 甚至有的在高中毕业已经开始创业。 中国学生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但当我们反思中美之间的教育差距,也许就开始在初高中这段时期,这样一个容许试错、失败的年龄,我们没有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实践。现在的社会需要有思辨能力、创新能力、领导力和与人沟通合作能力的人才, 而这些知识并不一定是书本上都能学到,但却在社会实践中和追求学习兴趣爱好的道路上让学生有所锻炼。
我也衷心地希望各类教育机构、媒体能够不止拿排名、或者类似“名校牛娃”的标签进行宣传。尽管这的确能够为后来的学生和家长提供经验,但是除了名校以外,还有太多大学,还有太多学生的故事值得被讲述却未被关注。而总是看成功、看光鲜亮丽的部分,有时反而会助长学生和家长间的攀比心理以及竞争压力。
优秀不止有一种定义方式。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并达到属于自己的定义。
当理想遇到现实
曾经在一所学校的面试当中听到招生官非常诚恳的建议。他把选择大学比作选择结婚对象,“打个比方,你听说Dave这个人不错。长得帅,家里条件也不错。但是你会立马嫁给他吗?”他风趣地说道。“不会。大多数人都会再进一步了解Dave,了解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和他结婚。而选择大学就好比选择你接下来四年的“结婚对象”。你不应该只因为别人给这些大学的标签就做决定,你应该尽可能得先去了解这个学校,觉得适合以后再考虑申请和入学。
高中起,我开始尝试许多与戏剧有关的活动。慢慢地,自己也对戏剧产生越来越大的热情与好奇心。一开始,我是有些犹豫的,毕竟申请大学还是要考虑许多实际问题,要考虑以后的就业方向。但是后来我想,除了大学(现在)这个时候,我还能有机会去追逐自己热爱的东西了吗?恐怕大学毕业以后就不会了。所以我决定不如放手一搏。
由于艺考和其他各种面试的关系,我的申请季从暑假一直持续到了三月份,offer season前一周才算是真正结束。一路以来磕磕绊绊,几度感觉自己撑不下去,但是最后发现都能挺过来,所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我的故事能对大家有帮助 🙂
1. 选校:Keep your options open
在确定了戏剧专业之后,我开始做有针对性的school research。我利用junior year的暑假探访了大部分美国东部感兴趣的学校。我觉得如果有时间而经济条件允许的话,个人非常推荐亲自去看一下校园,尤其有一些大学是看demonstrated interest (这个一般学校官网上都会说明)但是!一定要好好利用在学校拜访的时间。当时,我的戏剧老师建议我观摩戏剧课或者和大学的戏剧教授面谈,所以我在正式访校的两周前,上学校的官网根据自己的行程选择了想参观的课,然后给教授发邮件。教授回复都非常快,而且一般都是允许学生来参观的。后来,我非常庆幸自己访校的时候这样做了。因为学校参观多了,你会发现info session说的东西都差不多,campus tour也是泛泛而谈,所以我非常建议访校的时候多找机会去了解insider’s view,上课也好,和老师学生单独沟通也好,都能让你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机会访校的话,也可以通过学校或者机构的network找一些在校生,一般学长学姐都非常乐于帮你解答问题(毕竟大家都是申请季过来人)。总之,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通过访校,尤其是观摩课堂,我一下子就能够筛除一些我不喜欢的学校,最后申请的school list上也全部都是我访校下来喜欢的。所以一开始别人问我有没有dream school,我都说申请list上任何一所学校录我,I will be happy to go there.
【这里给想申请艺术类专业的同学们一点科普(不会以艺术为主专业申请的同学们可以跳过)。美国大学艺术专业分为BA(Bachelor of Arts)和BFA(Bachelor of Fine Arts)。BA一般是在大学学院的一个专业,属于liberal arts education,所以除了专业方面的训练以外大学其他的基本课程还是要修的,申请的时候学校会考量你的标化、文书、活动和艺术专业方面的能力。而BFA一般都是在有专业针对性的学院里,属于professional training,只上艺术专业方面的课程,申请的时候主要看艺术方面的能力。两种不能说孰好孰坏,是要根据你自己对大学的规划选择的。因为我大学还是想学戏剧以外的东西,所以我选择了BA。当然BFA我也有去面试,但是后来发现不适合自己,而且BFA竞争非常激烈。其实,我并不建议申请艺术专业(因为这条路真的不好走)。但是,如果你想好了,我为你的勇气鼓掌👏🏻。但该准备的还是要准备,除了常规大家都要做的文书标化活动list,许多BA大学会要求学生提交arts supplement,形式包括portfolio、video、essay等等,而BFA及个别偏professional的BA需要学生面试,即我们常说的“艺考”,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要求,需要准备独白、简历等。所以,我的申请季,就是搞活动完写文书,写完文书准备各种portfolio,笔头上的写完了再准备艺考,艺考完了还有面试,拖得很长。总之,为所有的艺考生加油。你们接下来的路可能比别人的更长,但一定是走得完的💪🏼】
2. 活动:挖掘你自己喜欢做的事
虽然听上去会有点假,但我不建议为了申请大学而去搞活动。我自己所有的活动,都是因为自己喜欢、感兴趣,从高一高二起就开始做,一步步积累下来,然后发现申请的时候可以用上。我觉得大学还是比较看重你长期的一些活动,短期的可能都大同小异。其实通过活动本身,你也可以找到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我自己就做了很多戏剧制作、管理,慈善及NGO,还有音乐方面的活动,现在也都成为了我大学想要继续学习的东西。同时,在做活动的过程当中,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取得经验教训。比如,我自己在两年前创立了千里戏剧社(shameless plug: 今年七月下旬我们会在上海举办联合多所高中的公益戏剧节,欢迎大家来看~ 详见本文文末。),这背后的组织需要我和许多企业、机构进行商业谈判,还需要我作为领导者策划、布局整个活动的进程,管理团队等等。这些都是我在学校书本上学不到,但通过实践和不断碰壁而学到的经验,非常锻炼我与人沟通、随机应变、时间安排等工作方面的能力。我觉得具体做什么事情不重要(没有哪一种活动比另外一种更有“含金量”),也不用非得做领导者,只要你肯花时间下功夫,能够从中有所学,都是有意义的活动。
3. 文书和标化
文书和标化,没有什么捷径,就是精工出细活。这方面顾问老师可能比我的建议更好,但是我觉得尤其改文书一定要有耐心。标化的话,除了补习班以外,还要靠平时的积累,但是真的没必要去纠结10分20分。标化只是一个门槛,更重要的是看你过了这个门槛以后的平时成绩、文书、活动。文书的话,多听取老师的建议,毕竟他们是过来人有经验,但是也不能因此委屈自己的写作风格或者想法。每个人的文书都不一样,但永远是真情实感的东西最打动人。在brainstorm文书的时候,可以多想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给招生官突出自己的哪些方面,有想法都可以先写下来,再一步步修改。一般大家主文书都是十稿二十稿,我自己也是推翻写了三四次。
4. 等待 –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该来的总会来的。
如果你在申请初期就确定了梦校,那么恭喜你。但如果你没有什么心仪的学校,也是件好事。我自己就没有什么梦校,所以在申请季尽可能地去了解了每个学校的各个方面。我身边的很多同学,包括自己,早申阶段都没有进,后来入了的学校也是之前可能没有多想,但是在回访的时候发现非常适合的学校。大学申请,是一个双向选择,你选择大学,大学选择你,其实招生官也看得出,你是否适合这个学校。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在申请季中,尤其是别人都有了offer自己还没有的时候,是会压力很大的。由于自己没有申保底学校也不能EA,当我的同学都有保底offer我却什么也没有的时候,不管别人如何安慰,心里还是经常会担心。最难熬的时候,是自己当时春假在旅游,一个晚上开了三封拒信,其中一个是前一周面试了三轮的奖学金,本来以为很有希望,想着如果拿到奖学金我一定会去那个学校,结果最后一轮被刷了下来,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我的一个学姐安慰我,该来的总会来的,只要再等等一两个礼拜就好了。最后,尽管不像那种特别厉害的人offer大满贯,也拿到了自己喜欢学校的offer。不再小时候老师常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我觉得只要你尽力了,不后悔,一百分的耕耘总会有收获的。
5. 我的成长 – personal stories
申请季真的非常磨练我的心志,因为除了向我的顾问咨询,给她改文书以外,大部分的事情都还是我自己安排操心。坚持,是我从自己的身上学到最大的一课。从申请季最初兼顾学业、排练、文书,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到后期一个人坐大巴去纽约艺考,坐飞机跑遍美国访校,睡各种学校宿舍的地板和气垫床,我渐渐学会了如何独挡一面,应对生活的各种变化和压力。可能同龄人会互相作比较,或者因为竞争而感到压力,但我觉得每个人的申请季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多大的可比性。这些事情可能都要经历过了才会明白。申请的时候很苦,老觉得自己像走在一个看不见尽头的黑暗的隧道里,申请完了以后还是很感激生活给我带来的成长,感谢当初努力的自己。
现在的自己,比以前更ready for大学生活。其实大学也不一定是比高中“更好”的地方,只是有了更多选择和自由,但同时也会带来更多责任、竞争和压力。最重要的是,明白了梦想的价值和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所以更不愿意辜负自己现有的珍贵的机会。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朋友们,我的顾问Liwei老师,还有和老板在我每个existential crisis时期的谈话,他们的支持也是让我能够挺过申请季的很大原因之一。
祝2020届申请季加油!(希望大家都能offer拿到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