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9 | 在成长中认清自己
在成长中认清自己
这个故事从十七岁生日写起,一写恐怕就是一年。
2018Q2
你对于刚刚出来的托福分数还比较满意,过一个月准备再考一次SAT和AP,然后标化应该就可以结束了。最近你在准备学校里的期中考试,高二的考试内容又多又复杂,还要抽空规划一下暑假去爱尔兰的行程。上周你去树英和老师聊了聊,发现自己有很多幼稚的问题,不过也发现过去的这一年多申请前的准备俨然步入正轨。你没有机会参加树英之夏了,也没法跟随老板和大姐一起逛校园,这大概是你终生遗憾吧。
你很喜欢Sarah这几期的Workshop,内容很丰富:活动简历、个人陈述、选校……你逐步开始了解自己喜欢的和想要申请的学校。你觉得时间还早,也没有太多压力。下个月代表社团去北京参加比赛,这大概是在考古社做的最后一次活动了,对于你来说一年的社长经历还是十分宝贵的,你也格外珍惜做社长的机会,因为这恐怕是整个申请材料中最Archaeology的活动了。毕竟你觉得难不成一个中学生还能搞出什么考古大发现?
但到了比赛赛场,你才发现自己深处一群有着改变世界的愿景的学生之间,一个个中学生社团的确做出了很多大事情。你想:一个人哪怕不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也可以在某一个群体中有所突破。完成学校里的所有任务之后,你就继续研究着爱尔兰一个月的生活。你可能会对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工作有所担心,但是既然你热爱考古,那就全心全意一往无前吧!
2018Q3
在爱尔兰的一个月竟未动笔,不是没时间也不是偷懒,只是这个经历带来的触动耐人寻味。无论是在海滩上肆意奔走,还是工作中和牛羊的近距离接触;无论是田野调查中跋山涉水寻找一处古代遗迹,还是用手铲刮出一个个地层;无论是抄起纸笔尝试着描绘精准的图形,还是搬运一块块重石和一车车的沙土,带给你的都是对于考古的全新认识。这是对考古最根本的认识,也是最切身的体会。这就是考古本身,不是观看一集集的纪录片时的刺激感,更是一种对于历史的敬畏,是值得一生追求的事业。
你回到上海,回到树英,回到电脑前,还是熟悉的地方,不过这个时候Sarah要回国了,而你又开始了写文书。你已经为主文书写了五个故事了,大概是换题目换得最多的人了吧。换做以前写学校里的作业估计你早就疯掉了,但是申请文章确实值得耐下心好好写。你想让招生官看到最闪光的自己,可却总是很难。不过Morgan很友好,大姐老板也提了不少建议。你以前很喜欢哥大,去过两次校园也觉得挺好的,但总觉得哪里不合适,于是从选校榜单上移除了;不久后换成了斯坦福,可是又不喜欢加州(什么奇怪的理由),然后移除了;然后你又说喜欢布朗开放的氛围,可以拓展自己的兴趣。最后就定下来了。
你开始天天坐在走廊里写文章。你说喜欢在走廊不仅是因为走廊没有空调吹着不会很冷(也不冷的),也是因为一个人的独处更容易关注在文字本身上,更是因为抬头仰望天空总能唤起很多新的想法。你写了不少新的文章主题,早出晚归、来来回回跑Morgan办公室成了日常,找大姐做过好几次头脑风暴,幸苦老师们了。你从八月份开始写,虽然起步晚了,虽然有些帮忙的学长学姐去上学了,但不知不觉间你的进度也追上了。你一定要感谢学校感谢各位老师没有在准高三的暑假布置作业,才有足够的时间一天修修改改出来三篇文章的。Jaime帮你看了很多文章,提出了数不清的建议。她十分热情,一次次地在提出改进建议的同时指导你写文章的手法。
2018Q4
你提交了普渡和北卡的申请,而其他的文章也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流逝在不断被翻新、被完善,甚至被推翻。为了更加凸显对于学校的了解,翻各种网站论坛变成了家常便饭。你时常阅读一些好的范文,有时也有启发作用。写作是轻松的,只要能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就好了。你这从小到大的17年没有白白度过,怎么会没有可写的内容呢?
有时候生活中的灵感突然就能产生一篇文章,但有时候盯着一篇文章看,却总会映射到生活中。你和父母对于以前写的个人陈述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总觉得和生活经历没有那么相符,以至于看多了都觉得假。所以你跑去办公室和老板、大姐坐在一起讨论了一个下午,最后决定换一个新的题材。你能积累很多题材,做到想换就换还是很不容易的。之后你和女朋友分手了(然后她一脸怀疑就因为换了一篇个人陈述就要分手)。可能对于你来说,文章写的就是个人生活的缩影吧。
每个人生阶段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总是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定。或大或小,重要与否,哪怕将来某一时刻会后悔,都是珍贵的记忆。这些点点滴滴积累下来才是完整的一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至于结果,可能短期内不会看到,也可能永远不会看到,但你不能否认自己的人生不是这样的。其实申请大学也是这样的,可能过程会是痛苦的,但结果往往是享受的。
最终完结Brown的四篇文章却从头到尾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将那些总爱说的大道理、常回首的往事缩减到250字以内的短文,一定要感谢Jaime和Kerri的指导,还有在截止日期前反复阅读反复检查的大姐和老板。你作为一个很少压在deadline前匆忙完成的人,10月底还是忙碌了几天的。在此劝告各位一定要对申请季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远没有以前想象的轻松啊!
递交完了五个EA/ED的学校之后没敢放松,你还是经常跑去办公室找老师谈学校、写文章,还有作为普高学生要自己帮学校老师处理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务。每当你在老师的电脑上登陆Common App的时候内心还是忐忑的:毕竟老师的期望那么高,不禁担心这些学校真的能进得去吗,毕竟一年年普高的申请结果一直在下滑,不能感到意外的。
布朗放榜前紧张了几个小时,但想想55%的defer你也没什么机会了。事实果然如此,可竟没想到同一个学校另外两个成绩更好的人都被拒了,心里还有一点小激动。你一定会感谢ED不录之恩,这样还有机会从其他的学校中寻找机会(前提是有学校录取)。之后的几天你又和老板和大姐开始讨论各种学校,ED2的选择也在激烈讨论后逐渐决定下来了。从一开始坚定不移地申请大U,到列表里出现一个个文理学院,可能也是你的一种成长吧。
2019Q1
结束了学校的期末考试,你又在最后关头补充了两个学校,然后就开始等待了。看到很多ED录取的人在到处旅游逛街,你总觉得羡慕。但其实没什么好羡慕的,谁能不经历挫折呢?一个不收拒信的申请季是不完整的。老板说,收到的那些defer都有希望。暂且相信吧。你总算等来了保底校的offer,年也能踏踏实实地过了。其他交出去的材料说不准也能带回来好运呢。
上外附中学校的成绩单不好看,你的语文拿了C,为自己捉急,但也无能为力。和其他树英同学聊天,发现如果早就转去国际学校或者美高多好啊!你去东北老家过年,跟申请的这些学校暂时隔离关系,继续学习AP为将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你对于AP一向没有看得太重,所以你总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报考了一些冷门的考试。哪怕明知道不一定有好结果,你也愿意去尝试。可能这就是你的特点吧!
Macalester College发来了第一份RD的offer,超级激动!还给了奖学金!你能遇见这个学校也是一种缘分。照理说20名开外的文理学院你从未关心过,却被这个学校Anthropology的专业吸引住了,结果截止日期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了两篇文章就那么交上去了。对于你来说,经过三个多月的密集训练,写作水平确实有所长进,完全没什么压力就能够完成了。感谢当初布朗没录,你也锻炼一下写作,对以后大学学习还是很有帮助的。
Macalester College的录取信邮寄送来了。招生官写了一张有趣的小卡片,没想到她竟然在大学里就是考古专业,真的感觉好幸运。可以说这就是机缘巧合吧,能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找到第二个热爱考古之人。回想起ED录进芝大的小学同学,竟然也有一个希望学习考古的。也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这门曾经的冷门学科了,也有更多人关心这些躺在地底下的文物。
过去了愉快的一周,你又收到了两所高冷文理学院的offer——Colby College和Wesleyan University,竟然都是从来没怎么关心过的学校,而那些心心念念的学校全都拒绝了你。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真的既兴奋又让你感到无奈。毕竟你在提交之前把自己的实力都发挥出来,争取做到最好,结果不好也不值得惋惜了。同班同学录了JHU,恭喜!希望其他同学也能收到满意的学校的录取信。
录取信和拒信总是交替着到来,文理学院的录取结果也随之收官了,能从这些小学校中收到三份offer令人欣慰。你其实一直喜欢更小的地方,喜欢人少的环境,文理学院更加匹配你的个性。尽管你有些懊恼当初没有申请Financial Aid(这些都是need-blind的学校),但能找到你喜爱的学校总是足够满意的。大姐说,现在可以开始挑学校了,的确,今天你也要去Macalester的新生见面会,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学校。
你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从未如此细致地了解一个学校。这几天是翻遍了几个学校的网站,希望寻找到和你最匹配的学校。甚至在申请ED前也没有做过的,现在都看起来了,或许是并不想过早地爱上一个学校(然后再被拒),或许是想从多样的选择中寻得不同学校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你很喜欢Mac的国际化氛围,和人类学和古典考古学的专业课程。此外,地处两座大城市的近郊也是不错的地理位置。不过既然其他结果还在路上,那就拭目以待吧。
终了,一切对于你已尘埃落定。当所有结果都揭晓之时,你不免感到一丝失落,也不免感叹美本申请的难度一年年都在提升,又对于大U不录而文理会录感到不解。但总之,167天的等待,10封拒信,5份offer,一次次与最心爱的学校擦肩而过,又时常为过于相信自己实力后悔,尽管还没有为最终的归宿下决定,你都应该感谢每个这一路上帮助过你的人。
写在最后
还有半个月你就要成年了,就是大人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你和树英的所有同学、助教、老师们共同经历着。你在他们的建议和指导下认清了自己,认清了现实。你的思想更加成熟了,思考更加完善了。但你不会后悔你当初的决定,你不会后悔加入树英这个大集体,你不会后悔为了亲身体验远赴爱尔兰,你不会后悔为了梦校放手一搏哪怕最终梦想没有实现,你不会后悔提交出去的每一份材料哪怕不尽完美,你也必将不会后悔你对于今后四年的学习生活做出的抉择,因为你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