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成长2019 | 申请路上舒适温柔的旅店

 In Student Reflections

申请路上舒适温柔的旅店

当初选择中介时,我连续拜访了树英三次,和老板谈了两次才决定下来,而正式签合约,又往后拖了一两个月。那个时候心里非常矛盾,希望能通过中介来调整我的申请规划,但又迟迟做不出选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最后在学校旁边的一家全家里签下的字,不想因为犹豫而错过树英。相较于部分19er,我很早就做出了出国的选择,一些准备工作包括标化等都从高一入校后不久就开始了,这也使我需要采用特别的备考策略来同时应对体制内与语言能力的考试。然而,我当时并没有,而是按照从前应试的方式来准备,最终收获令人遗憾的结果。现在想想,一开始的各种准备和各种活动太随意了,在规划上没有很用心,经常自己断自己的节奏,比如在备考标化与考试日中间夹了一次竞赛准备这种事,也就只有我这种心不在焉的人干得出来。后来随着参加树英宣讲会与workshop的次数越发密集,我不知是被周围热烈的气氛带动还是迫于peer pressure,竟有了点留学生的样子,开始每天背着笔记本到处跑,仔细规划考试与校内活动,制定刷题计划。树英的各位老师一直以来支持着我往前走,却从不会设计一个申请模板让我去fit in。在与学长学姐的沟通之中,我常常惊叹于他们的心思细腻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且也感到幸运能认识这些值得欣赏的人。我不会直接跟所有人定论“要留学,找树英”,但会说我很开心来到树英,这是一家申请路上舒适温柔的旅店。

标化伴随了我的整个申请季,直到最后也没能算成功分手了。说句实话,奋战到最后一场考试的这种经历一辈子恐怕不想再来第二次,且考到最后有点好笑地埋怨道SAT阅读不适合我。我准备标化考试时也曾想过,会不会延续初中那种应试备考策略更快取得效果,每天模考加刷大量的题,背各种做题技巧。只能说,一开始比较贪玩,又有点懒,一直以来弥补的是当时未加以利用好的时间。标化作为自己能力的证明,是自己的事情,单纯靠不断地应试准备,而自己面对挑战时的态度没变,便降低了所有付出的效率。经常看到佳易姐对我这种顽固分子很气又没办法,“我前面说的你听到没!好好加油啊!”我妈也习惯了我的高频率备考周期,“我会为你做好后勤工作。”现在想来,在备考的中最感谢的还是树英的老师们和我的母亲,他们常常在谈话中帮我卸掉身上的负担,让我往前挪步时心态能一直保持平稳。

  • Workshop

一定要单独列出来的原因是树英的workshop真得给人一种非常新奇的学习体验。与其说是学习,workshop很多情况下教授的是如何整理自己过去的经历,进行synthesis,再通过适当的格式与形式表达出来。我记得去年寒假有一个关于major选择的workshop,参加完之后本科申请的方向基本已经定下来了,而整个过程操刀的人就是我自己,老师和参加的学长学姐直到workshop结束都不会要求我们给出一个答案。我非常惊喜,因为我发现目前为止一些很零碎的,看上去无足轻重的经历,都不禁意间被串了起来,变成我时间河流中的石子,尽管不见于表面,却一下子能给人很踏实的感觉。

  • 宣讲会

因为来了树英两三年了,所以参加的宣讲会也很多,有些竟产生了奇特的缘分。每年春季与暑假是宣讲会非常集中的时候,有时一天能有三到四场之多。老板邀请来进行宣讲的学长学姐在申请的各个方面都有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且都能引导我们解决一些申请路上的特殊问题,比如当较晚决定出国时,如何同时应对标化和文书;体制内GPA不理想时,对申请应如何调整等。现在看来,参加过的所有宣讲会中对我现在影响最大的是黎昊旻学长的宣讲,促使我去了解欧洲的大学,最终踏上英本申请之路。而且,我也非常地无奈以及庆幸,能在听了黎叔两次宣讲会后,一直保留一些错误的记忆细节,最后误打误撞地成功完成了申请。

 

  • Essay班

在树英两年不到所零零散散学到的内容,升华于Essay班,最后成为了申请季的核心材料。仔细理了下,真的有太多东西可以讲,太多人需要感谢了。相比于一些19er,我的主文书的方向和大致主题很早就定下来了。但是,如果没有Daisy耐心等我把脑子里繁琐的细节慢吞吞地表达出来一直到六点半,我可能连初稿的逻辑都理不顺,重点与结构都挑不出来;如果没有Roger学长花几乎一个下午的时间帮我brainstorm文书主题,丰满细节,我可能最终还在写一个网瘾少年的觉醒这类单薄无趣的故事。在Essay班的每一天都很充实,抱着笔记本靠着墙或对着落地窗坐着,不用挂记烦人的标化,脑容量完全贡献给关于两个字“自己”的思考;按时跟Daisy聊聊school research的进展以及各自对NYU的欣赏;听听学长学姐们分享去年此时他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时离开热烈的氛围,在楼梯口和班长Benjamin讨论一下各自文书的主题;中午开荤时,每每老板的身影走过,几个人便围在走廊挺直身板挡住外卖盒;午休期间,有时小憩一会,有时参加大型益智类娱乐活动。这样的Essay班充实了我一夏天的记忆。

再来谈谈我在Essay班很早确定的另一件要事,选校。整个19届中都很少有像我这样对国外学校不太了解,也没有清楚的一个理想目标,更别提梦校了。得亏大姐在school list的制定中真的帮到了我太多。老实说,坐在大姐办公室门口时,我除却期待外还有点紧张,因为自己也就能喊喊几所大学的名字,而那些有关各种学科优劣和未来职业选择的事完全无从下手。整个选校过程,我像是接受了一次中医诊治。在仔细详细了解我选择的专业和匹配的活动后,大姐将之结合我的标化并快速反应出几味药,将它们写在给我的school list上。而之后,我的选校几乎到申请季末都没有改变,每一所在school research和访校后都让我觉得很舒服。圣安继黎学长的两次宣讲会之后,又出现在我最早的选校中,真是不得不再提的缘分。

 

  • 夏校

Essay班结课后,我赶去美国中部密苏里州的WashU参加夏校,整个活动中的收获可以概括为提升能力,速成学科基础。在申请夏校的时候,我第一次与Sarah面对面聊文书,虽然只是一些普通的大众题目,但这让我更惊叹于mentor们能在平淡的素材中揪出闪光点,赋予逻辑整合并以此破题。夏校的课程选择,最终影响了我的专业决定。我一直以为自己major会选生物化学之类的科目,直到在夏校接触了心理,我才发现自己更能理解这门年轻学科存在的意义。作为一个吃饭不挑,住宿要求不高的夜猫子,我在夏校度过了一段放飞自我的时间,认识了两位学术素养极高的老师,三位才学出色的室友,当然,还有Benjamin同学在最初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与我在这么村的地方互相扶持。第一次面对自己不熟悉的文化:总是给出令人意外的回答的PA,课堂讨论时语速飞快的同学,采访过程中不合作的动物园staff,篮球场上手长腿长有我两倍的对手,总而言之,第一次海外学习的经历算是丰盛的,同时令人满意。

  • 树英之夏

夏校结束后,我直接飞到匹茨堡,赶上了已经完成一小半访校的树英之夏队伍。整个访校行程节奏相当快,很多情况下刚参加完一所学校的campus tour就要赶到下一个目的地听info session,有时甚至需要兵分两路。在这种纷繁复杂的情况下,真是辛苦圆圆姐,大姐,和老板把我们这些熊孩子牢牢拴在裤腰带上,最终大家能稳稳地完成访校任务并收获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大家离开info session hall,处于各自神游状态时,老板有时会突然出现,拉着一个该校的学生一起走过来,“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一开始我被惊到了好几次,在习惯之后则会迅速加入和学长学姐的讨论校内生活环节。整个树英之夏还有一条支线,备考标化。先不用说大家互相之间的帮助对成绩的影响如何,几乎所有同学包括我这个标化不能者在内,都在那次考试中基本取得了自己申请季的最佳成绩。整个夏天,essay班,夏校,树英之夏后,我莫名觉得自己有所提升,面对申请季更有了一点底气。

  • 申请季中之家里蹲Essay写手

由于文书较少,同时也打算用几个已有的材料打天下,我在开学后很少来树英体验灵感泵和超高的写作效率。每天保持着和mentor的一到两次联络,每周去学校上两次课,每月看一场电影,每学期上几节选修课,总感觉我未来的退休生活也不过如此了。越是接近申请季末,我倒是变得愈发佛系了。并不是那种虚伪的万事俱备的佛系,而是知道自己的斤两以及未来可能的申请结果,有点随遇而安的意思。圣安来offer是今年过年中某天早上查邮件时发现的,在确认一个小时左右不是诈骗邮件后,我截图发到了群里,和老板大姐共享了我的第一个可能的申请答案。现在觉得那个时候应该再开心一些,因为之后收到的defer与reject够做手牌斗地主了。我准备essay时对这所大学了解也不多,但它的网站做得太好了以至于我很轻松地与它的课程设置,以及这所学校自身带有的使命感产生共鸣。这也是我唯一一篇一稿过的文书。无论最后怎样,我都感到很幸运和开心能进入这所大学,作为一个重新开始的地方,成为一个积极努力,敢于争取机会的人。

  • 还有一些感谢的话:

To 两位班长(Essay C班班长+树英之夏班长):

Benjamin小朋友,还记得那个有点令人尴尬的问题吗,我在吃涮肉的时候突然问你“我们是啥时候认识的?”这回忆起来还真有点困难,当时我们俩都非常无语地笑了笑。虽然当时我是真记不得了,但几个星期后在整理申请季用书时发现了答案,树英SAT班。这是一个令人失笑的小插曲,不过我还是要认真地感谢你在我准备标化和申请材料时给予的帮助,真的是有求必应,而且有几次多亏你救场,否则我可能会在往返的路上浪费上大量时间最后错过ddl。最后,希望你在UCB一切顺利。

Jack小朋友,你这家伙算是给了我最多peer pressure的19er,无论是校内还是申请季,在我打算稍微懒懒时猛地给我一锤。被锤着锤着,我也渐渐地跟上了大家的准备节奏,最后能收获一个令我自己满意的结果。虽然我们一路走来也碰到了很多体制内学生尤其是复旦附中学生会遇上的麻烦和问题,但是我们最终都毫无疑问地到达了旅途的一个句点,在此非常感谢张同学三年里的帮助,也希望你在Tufts能实现自我,过得开心,注意你的发际线。

To Rebecca:

Hi Rebecca! This is Leo Wu, a student from Shuying Academy. I am writing here to thank you for your engagement of great efforts and patience as my oversea mentor. I could remember last year the first time we communicated with each other. It was in summer when Essay Class just began, and the topic was about ourselves and our personal interest. When I was shooting that video, I kept worrying about whether you were a strict mentor who would point out every grammar mistakes in my video, only to find myself forgetting words I was about to say. But luckily, you have been so gentle and supportive of me and my essay writing for the whole application season. Your quick responses as well as encouraging words continually build up my confidence in writing satisfactory essays. The outlines you listed in the amendment clarify logics and make it easier for me to come up complete passages. All in all, it is my honor to have you as my mentor, and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To Sarah:

Hi Sarah! How’s it going lately in Berkeley? It has been months since we last met in Essay C class. I could clearly remember that interesting story you told me about where your Chinese name came from. Just kidding. I am writing here to thank you for your efforts in setting workshops, arrange essay classes, and amend our raw essays. Wish you all the best.

To 大姐:

在欧江大厦准备标化时第一次见到刚刚复出的大姐,我那时感觉这是一个和老板风格不太一样的老师,很温柔同时又很理性,非常耐心地跟我说标化要抓紧一些,之后还有好多事要去做。当时,可能现在也有,我的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比较官方,称呼用了有一年左右的思思老师,以至于到后面自己也觉得怪怪的。还记得有一次大姐找我聊我的标化问题,我至今都为自己当时那种非常年轻回答感到有点遗憾,大姐无奈的扶额还有我那段固执的丧气话,事到如今怎一个“唉”字了得。总而言之,感谢大姐在我申请季中的付出,希望大姐未来能一切顺利。

To 老板: 感谢老板的事情很多,不过最有意思的,是老板在最初和我面谈时所展现出的自由与自信。我当时正在最后几家中介里作对比,结果DTR在所谓教育气质方面完胜,这也是我最后下决定的很大一个原因。老板用比较书面的话来形容便是平易近人,不过我因为上一段中不良习惯,硬是称呼了他几年董老师,最后一段时间里才改过来。我的整个申请季也算是在老板的鼓励中度过的, “加油加油”“写得真心都在道上了呢”“还有一个月了”“the best is yet to come”……写文书时,拿到ED1拒信时,收到各种defer时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一下子感受到担子变轻了,也挺温暖的。在此感谢老板整个申请的陪伴,也祝老板今后顺利。

没有特别的总结,再次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能在申请之时遇见大家是我的荣幸,我会带着树英人的精神,一直走下去。

The end

Recent Posts

Leave a Comment